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校园频道

大学生时评,观点时代的青年视角

时间:2016-06-24 16:21:55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赖香

点击:1762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160624/396.html

“眼下,媒体已经进入‘观点时代’。”《新京报》评论员艾君在其文章《先把“什么是时评”弄清楚》中说道。在这样一个需要深刻思想需要新锐角度的“观点时代”,时评的影响范围已经大大扩展,全国许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开设了时评专栏,这也给评论作者提供了更多表现的舞台。而高校大学生,便是这舞台上令人瞩目的一支队伍。

青年视角

2015年6月8日,由中国教育报发起,中国教育报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在京启动。大赛的比赛启事中以“青年视角,时代声音”为口号,旨在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观察社会、理性表达,发现和培育优秀评论人才,探索和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机制。同年9月,阿里巴巴首届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也拉开了帷幕。

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启事中说道:大学生充满朝气和活力,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思维敏锐、充满激情,对教育及社会热点问题有着独特视角。他们有想法,他们需要舞台。而这样的评论大赛无疑就是给了这些大学生们展示的平台,表达的机会。

如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新闻评论教育的马少华教授所言:“一个人对于公共问题的思考,不能停留在自己的脑子里面;一个人对于公共问题的观点表达,也不能停留在只有老师看到的作业中。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的新闻评论教学和写作练习环境,都是不够充分的。交流、碰撞,才是观点的理想环境。那些深入、艰苦的思考,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论据和创造性的表达,会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自然胜出,就像它们在真实的社会舆论中胜出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在校的大学生们不只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

而承担着这样期待的大学生们也的确踊跃参与着,以青年人的眼光,以自己的声音,针砭时弊,倚马万言。在各个参赛网络互动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都积极投稿,针对社会方方面面,发表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获得红网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第四期月度之星评选结果的中山大学新闻系女生区芷萍,以《艾滋病面前配偶知情权应先于患者隐私权》一文凭借97.7分的高分,在激烈的角逐中,毫无悬念斩获第四期月度之星。《艾滋病面前配偶知情权应先于患者隐私权》一文,讨论的是艾滋病患者配偶的知情权与患者隐私权之间的关系。作者观点鲜明、论证严密、专业性强,不仅引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援引了国外的一些通行做法,使得“艾滋病面前配偶知情权应先于患者隐私权”这一论点跃然纸上,做到了自圆其说、以理服人,也让读者心服口服。作为评委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评论家马少华在评选中点评道:针对特定典型案例,对于艾滋病配偶知情权与患者隐私权问题认真的推理判断,并以研究态度考察了相关法规,提出自己的修法建议。这种针对一个评论对象,研究一个问题的态度,值得鼓励。

而另一位获得此荣誉的大学生王言虎的作品《买车大潮:乡土价值与现代生活的激烈碰撞》一文,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文中作者以自身的所见所感为依据,对非理性购车行为展开了探讨与批驳。作者以自身体验来展开写作,具有代入感与现场感,拉近了读者与农村现实的距离,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评委周东飞认为“从自身体验出发,话题有价值,论证有力。”另一位评委马少华也持类似观点,他说:“以聚焦于小汽车的乡村观察,反映变动中的农村生活的价值目标和这种价值的局限;并以此作为背景,思考什么才是那些从乡村走入城市的人们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价值。真诚,深沉,接地气。”

除此之外,优秀作品还有很多。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参赛作品展示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时评作品,这些作品中关切时势,圈点社会病灶,作出了独到的思考。如来自山东大学的贾晓霖的文章《你拒绝的是道德绑架还是道德?》,从道德绑架的现象出发,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思考深入;浙江师范大学陈永斌的《不能打着“完美”的旗号折腾学生》,以自身角度出发,从实际出发,眼光独到。

这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就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自然胜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可见,大学生时评写作并不缺乏舞台,也不缺乏伯乐,而颇需要的是自沉其心的“修炼”。

思想舞台

但做到这点,并非那么容易。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组委会指出,在投稿参赛的大学生评论稿件中,存在时评定位不准确、结构不清主旨不明、模式僵化语言呆板、观点空泛大而不当等很多问题,“作者简单地从自身经验出发,太流于泛泛,思路老套,毫无说服力”、“流于情绪宣泄,逻辑混乱,难以让人信服”等类似的点评在大赛过程中并不少见。对于这样的现象,2011年期刊《写作:高级版》的第3期就曾指出,大学新闻系的各种新闻评论教程为学生们提供了新闻评论写作规范教育的参考书,对于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分类评论的特点以及写作技法基本上都作了概括的介绍,对于大学生的评论写作作出了指导。但是,大学生由于缺乏媒体实践经验,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往往做不到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原理和方法。有的大学生容易受当前流行观点的影响,直接借用别人的观点和论据,而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

时评并不是随意的表达观点。面对着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道德、文化等各领域的新老问题,需要人们特别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全面观察、独立思考并理性地表达。这就需要年轻的大学生写手们弄明白:什么需要评论?评论需要什么?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的致辞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时代需要评论、人民需要评论和媒体自身需要评论,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更需要评论的引导,而评论需要生活、需要思想、需要通俗。”区芷萍在获得“评论之星”的荣誉后,向记者分享了她的写作经验。她告诉记者,基本了解新闻事实是不够的,还须以研究的态度考察相关法规,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合理推断。可见,新颖独到的观点是建立在对新闻事实的全面了解和相关资料的深度理解上的。而要达到这一点,还需要更多的实践。

正如时评家鄢烈山所说,“新闻评论就像一面旗帜,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明方向。大学生们参与评论大赛,对于他们练习如何深入了解现实、关注真切问题、思索社会治理方略和人际相处之道,并有效向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将是大有助益的。”参与过新闻评论大赛的大四学生杨平分享了她的体会:参与新闻评论大赛的评论写作是锻炼思维能力和说话逻辑的一种方式,同时可以保持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度。而逻辑、说话能力对日后的求职面试、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从事媒体相关的工作。经常写时评,可以保持自己“有话可说”的状态。

来自四川传媒学院新闻系的学生唐耕砚每周都会写两篇1000字左右的时评,关于时政,关于财经,方方面面的热门话题。他说:“这并不是作业,而是习惯。作为一个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是必须的,而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大学生,时评的写作就更应该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良好的自我锻炼。所以,在评论写作的过程中,唐耕砚并不是带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写的,更多的,是一种媒体意识——假想着自己是在为某一媒体写作,包含着自己的期待,下笔更加谨慎从事。不同于新闻系的唐耕砚,四川大学经济学的学生孙汉东在写作评论时显得更加随意。在写作评论时,并没有一定的写作范式,自由发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他看来,好的评论只需要辛辣透辟,见解独到而深刻即可,专业知识和写作手法并不是很重要。

尽管写作习惯不尽相同,但他们在写作中的收获却不小。他们学会了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去认识事物,更加理性地发表观点,甚至有了更多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这都是时评写作经历带来的积淀。

在时评和网络评论兴起的年代,对于大学生时评写作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随着大学生们的成长,随着公民责任感的加强,以及个体的不断成熟,社会阅历、理论素养和写作技法的不断丰富,年青新闻评论家的出现值得期待。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160624/396.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