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校园频道

“鱼牛故事”之我见

时间:2019-05-11 18:33:39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潘兆逸

点击:920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190511/58218.html

“鱼牛故事”之我见

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讲述的是中英两种教育模式的较量,当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与师生关系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联想到了一个曾经在课堂上听到的故事“鱼牛的故事”。

老师上课在讲解“建构主义”的概念时,给我们插入了一个“鱼牛的故事”。大家的第一反应觉得很滑稽,因为小视频中的动画人物非常“粗线条”,但是整体地回忆起来,故事所要表达的内容非常清晰,逻辑线条很明显。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共同生活着一只青蛙和一条鱼,鱼特别想看看池塘外的世界是怎样的,但是苦于不能离开水,只能要青蛙帮它描述一番。在青蛙的描述下,一直生活在池塘里的鱼将“牛”想象成了拥有鱼身,却长着黑白相间的斑纹和四条长腿的“鱼牛”。

粗略看来,这个故事简单搞笑,但是仔细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又让我联想到了“师生关系”。故事中的“鱼”因为没有身体力行,只听信了青蛙对于陆地上牛的简单描述,内心里面没有对“牛”的具体形象,而仅有一个抽象的概念,最终造成了错误的理解。

通过后期的进一步学习我了解到,这个故事属于“建构主义”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建构主义主要研究知识和学习相关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故事中的“鱼”却不是知识的主动方,它虽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其探索未知的途径与过程却有偏差,最终导致错误结论的得出。

在实际的教育体制与学习过程中,我认为中国大多数师生的关系就如同故事中“青蛙”与“鱼”的关系。前些年有一部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引发了中英教育界的反思,片中将中国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英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全方面的对比。中方的老师强调纪律与权威,他们习惯性地让学生直接记住所有的知识点,并加以习题的重复演练达到考试中提笔就写的效果。而英方的老师则注重将学生的能力分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探索。虽然最后考核的每项结果都是以中方老师胜出,但其过程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的结果虽然英方落后,但是在我看来中方的学生仅仅是机械地记忆了知识点,而没有彻底地理解,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转述成自己容易理解运用的“抽象概念”。就像“鱼牛故事”中的鱼,它虽然通过青蛙的讲述大致明白了“牛”是怎样的一个动物,却没有亲眼所见,也没有自行进行探索,所以中方的学生也是如此,只不过通过简单的考试分数不能查验出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罢了。

“鱼牛的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鱼”是新事物的接收者相当于学生,而“青蛙”是新鲜事物的传播者等同于老师。故事的结果与事实所产生的偏差,也正如学生在接收新知识时的不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教师又应当采取何种措施进行传授?这两个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索。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190511/58218.html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潘兆逸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