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做砚有情怀——记宣砚传承人黄太海、郑乐

时间:2017-07-19 22:56:28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信息工程系

作者:文/瞿林燕 娄晨杰 潘晨 • 图/张文浩宇 王晓锟

点击:2016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70719/14129.html

与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宣砚传承人黄太海合影

一方砚,百年情。一方砚台可以传承几代人、几百年,其传承性都是有目共睹的。砚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大国工匠的努力,正是他们的付出,砚文化才有了发展,才有了进步,才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探究宣砚文化的传承和其背后的工匠精神,7月9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信息工程系赴宣城、黄山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访了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宣砚传承人黄太海及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90后砚雕大师郑乐。

在员工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的制砚车间,车间里有机械制砚和手工制砚。机械制砚车间里机器轰鸣,一块块棱角分明的石头在机器的打磨下变成一方方规整的砚台;手工车间里,匠人们用刻刀在冰冷的石块上,留下印记,刻下情感。

传承主要是人的传承

队员们采访了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太海,面对传承这个问题,他十分坦然、淡定,他觉得以现在的大环境,宣砚的传承不存在大问题。他认为:“传承主要是人的传承”,传承人对传承首先要热爱,制作砚台以及从事其他行业都需要有情怀,在做宣砚方面,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真正地与石头“对话”,才能刻出一方好砚。做砚是一种职业,一种事业,不是糊口的工具,找到与自己喜好相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一生,这是人最幸福的事情。其次,传承人要定期“充电”,黄太海指出,公司会定期组织职员参观学习,亲自带领职员去练字、做砚,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最后,要给传承人提供保障,一是要给他们提供物质基础,再就是行业的一线人员工作是非常枯燥的,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是值得自己去做的,是幸福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这就需要我们正视这个职业,提高职业尊严,而社会的尊重来源于政府,企业的尊重。

耐得住寂寞

“勤奋,一定是成功的必然因素。”黄太海态度坚定地说。他认为现代很多年轻人想法很多,但是实际行动力不够。他指出,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让自己有所行动,有所收获。其次,一定要有目标,正如马云所言:“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自己一定要给自己设定好短中长期的目标,像洛克菲勒所说,“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人的成功是需要一点偏执的。最后,他提出对于工匠精神,一定要有坚持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而推动坚持的背后,是个人的品格,是一种坚韧不拔,愈挫愈勇的精神。

学技艺要讲四心

随后,队员们采访了郑乐,他指出在求学之路上要想有所建树,要讲究“有心、用心、爱心、恒心”,学一门工艺必须得有心去学,用心去做,用恒心去坚持,用爱心去感悟,郑乐对此深有体会。任何一门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而是需要一段走心的旅程去践行,正是他对宣砚的热爱,才成就了今天的自我,值得被人尊敬。郑乐强调想要进步的人都会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自我。学习工艺是这样,学习课程亦是如此,他表示希望当代大学生用行动去印证此话,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认知、欣赏宣砚文化。

2.jpg

文化传承需要肩负责任

迫于生活的压力,心理的负担,艺人流失现象普遍增多,文化的传承更多体现的是一份热爱,一份责任,一份担当。郑乐从16岁学艺至今,十余载的心血付出,回报了这样一个年轻的90后名人。郑乐说:“承担责任是传统文化传承人应具备的品质,这是作为一个大国工匠的基本素养。”在传承中,困难总是有的,而责任便是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正是有这份责任,郑乐扛起了十余载的挫折困难,扛起了宣砚文化传承的桥梁,也扛起了“安徽工艺美术名人”这个称号!

传承在于找寻传统文化之根,黄太海将失传已久的宣砚重现于世,发扬光大,郑乐将宣砚更加精益求精,交到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手中传承。他们这种“干一行爱一行”、“耐得住寂寞”、“摒弃浮躁”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作为文房四宝文化的瑰宝,宣砚文化需要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宣砚文化的发展传承也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深刻学习其背后的工匠精神,勇于扛起学习、继承和弘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70719/14129.html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彭玲供稿

责任编辑:王世杰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