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中南大学实践队走访太行公仆——吴金印

时间:2019-02-02 13:42:50 来源: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作者:武鸣

点击:39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90202/55728.html

吴金印,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7月出生,河南卫辉人,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有一位老人,风雨几十年,穿戴从未改变——绿军帽、棉衬衣、黑布鞋,一副庄稼人打扮。

看见他,村民有的叫他“老吴”,有的称他“吴叔”,还有人尊他一声“吴爷爷”,只是很少再有人叫他的全名——吴金印。

在唐庄镇调研,只要提起他,村民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以至于到后来这些事情写都写不完了。我只能从若干故事中,撷取几个片段,来描述这位敬爱的吴书记的点点滴滴。

梯田造了几十年

吴书记今年71岁,现任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他是土生土长的卫辉人,父母都是农民。

巍巍太行载人德,汤汤卫水蕴智慧,大抵说的就是吴书记这样的人吧。

1960年,18岁的吴金印当上了李源屯公社董庄村队长。当时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最厉害的时候,老百姓饿啊,首先要让乡亲吃饱肚子。面对村里的几块薄地,面对这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的荒山,这个年轻的村官萌发了向石头山要土地的念头。

于是乡亲们听到了:“土地是聚宝盆,春天种下几粒种子,秋天就能收到几十倍的回报。每年多造一点地,咱们脱贫就多一分空间。”

理想总是与现实相差甚远,在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的太行山区造地,绝非易事。吴金印带着班子成员山沟、荒岭爬了个遍,也就“七八天跑烂一双鞋”。经过实地调研,一班人决定,把山石缝里的土挖出来,造梯田。

方案初步定出来以后,吴金印召集群众开大会、开小会,上上下下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最后的造地方案。到开工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提反对意见。

这地,一造就是几十年,梯田也就越来越多,现在粮食不会出现不够吃的情况了。从狮豹头到唐庄,无论走到哪儿,他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吴书记有感而发:“只要你听了群众的意见,真正让群众得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儿,群众自然不会反对你。”

百家饭中解百家难

与很多人不同的是,吴金印爱攀穷亲戚,好交穷朋友。在唐庄镇工作,吴金印很少在机关呆着,更喜欢串百家门,吃百家饭,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一个农民的形象,一边帮老乡挑水、扫地、烘火,这些事情做起来一点也不生疏,吴书记一边了解基层情况,每天都按时给老百姓交饭钱。

吴金印在砂掌村蹲点串门时,看到五保户武忠体弱多病,便住进了他家,跟老人床挨床,铺挨铺,一起吃住。

他见老人走路一瘸一拐。便问,“大爷,您咋啦?”老人不好意思地冲他一笑说:“没啥事儿。”吴金印搬起老人的脚一看,发现有个脚趾甲,弯弯地长到了肉里,外边儿都磨出了老茧。看罢,吴金印就马上烧了盆热水,忙着给老人洗脚。随后,又用小刀轻轻地,一层一层地将老茧割去……

老人感动地说,“就是有个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像金印这样对待我!”不嫌脏,不嫌累,不怕辛苦,这就是吴书记。

有一年冬天,外头冷的实在受不了,寒风呼啸,冰冷刺骨。大司马村检查防火工作的吴金印,老远就看见一对母子吃力地抬着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步履蹒跚的走,他急忙上前帮忙。细细询问之下才得知这个残疾人叫韩志明,高位截瘫,家里经济十分困难。这家人好不容易借钱盖起一座房,但因为村里搞规划,占了他家门前的路,村干部让他走邻居家的院子。院里道路不是水泥路,坑洼不平,坐轮椅出入很不方便。每次穿过院子,娘俩都只能抬着轮椅出门、回家。

没想到的是,吴金印第二天就带着镇上的干部来到村上,为韩志明修了一条从家里直通大街的路。也就从这个时候,吴金印和韩志明交上了朋友。夏天下雨,房子漏水,吴金印出钱帮着修。冬天,他把自己的新棉衣、新棉被送到韩家。吴金印每次来探望,韩志明都紧紧地拉住他的手,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当地人说,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吴书记做的好事讲一天都讲不完。

镇上和村里的干部说,老吴不仅自己带头生活在群众中,还要求大家都走到群众中去。为了形成制度保障,他特意制了一个表,给每个干部规定了每个月在群众家住的天数。一月一检查,住不够的干部要挨批评。

吴书记说:“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能挣几百元;养一只鸡,一年能攒一罐鸡蛋。咱们当干部的,吃的是群众的粮食,花的是群众的税收,如果不替群众办事儿,还不如一头猪、一只鸡!”

不当功劳的贪污犯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吴书记却不是这样。

听镇上的老人们讲,当年与老吴一起工作的伙计,有的当了市领导,有的进了省机关。但老吴却多次放弃组织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基层、扎在群众中间。

群众为了感谢老吴,为他立碑刻传,但是立几次,他就撤几次。

后来有一次,群众们趁老吴到外地出差期间,在镇里西山景区最高处的岩石上,刻下了三个大字:吴公山。吴金印回来看到后,一下子就火了:“胡闹!这是干啥的?马上凿掉!”

在得知这三个大字是与他共事27年的老伙计盆爻村原村支书李庆一带头刻的时候,老吴立马就找到李庆一,对他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吴公山’这个名字我承受不起。如果叫吴公山我就贪天之功了,我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对李支书说,“赶紧找人改了吧,就改成‘唐公山’吧,‘唐’是唐庄镇的‘唐’,代表唐庄镇的群众,‘公’是公有制的‘公’,‘唐公山’是唐庄群众公有的山,是群众的山,人民的山!”

李庆一没办法只得先找了一块写了“唐”字的铁皮将“吴”字盖住,等农忙过去再找人将“吴”字改掉……他说,“对老吴好多感谢的话都说不出来,一提就要掉泪,吴书记做的好事儿,俺们都记在心里,一辈子都忘不了!”

不贪功的老吴说:“唐庄能有这么大变化,能富裕起来,是唐庄的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得来的,都是群众的功劳,我最多只是个带头的,咋能都贪了,我可不能当功劳的贪污犯!”

学习吴书记,我们的好榜样

“平原变粮仓,丘陵果飘香,平原变粮仓,感谢吴金印、感谢共产党!学习吴书记 是我们的好榜样 永远跟着吴书记幸福又安康……”

在唐庄镇,这首群众自编的《幸福谣》,真实地唱出了唐庄百姓的心声和感情:

央视有次要去采访老吴,老支书李庆一和几个村民代表托记者将一封感谢信带给老吴,“平时见到他,这些话说不出来,那我们就写出来”。信中这样写到:

“尊敬的吴书记,群众的生活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人均收入近万元,生活过的比蜜甜,为了唐庄的发展,为了唐庄人民,您不知熬过多少夜,唐庄人民富了,唐庄人民看着您日益变老,我们的心也酸了。尊敬的吴书记,我们决心在您的领导下,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去迎接唐庄镇新的辉煌……”

请允许我用一组真实的数据来说话。

1968年,吴金印26岁,挑着扁担进山,担任狮豹头公社党委书记。进山时,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有些六七十岁的老人没下过山见过平地。吴金印在那里一干就是10多年,带领群众凿了6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了25座小水库,3.8万米水渠,8座公路桥,造田2000多亩。

后来,吴金印调任唐庄。1988年,山区春旱,吴金印查看旱情时,听当地老人说“有果木就饿不死人”,通过对北部丘陵实地考察和广泛论证,唐庄号召群众种起林果。如今,他们坐拥万亩桃园。

1993年,唐庄建水泥厂,基建预算得700万元,乡里只有300多万元。吴金印犯愁的时候,是群众站出来,你拿几万、他拿几万凑起了资金。2011年初,唐庄招商引来的“世界500强”企业百威啤酒奠基在即,20天里要平整600亩工地。吴金印带领镇机关干部搬进工地,住在帐篷里靠前指挥,几十辆铲车、推土机,上百辆大卡车昼夜不息。奠基仪式上,百威集团方面感叹:没见过这样的施工奇迹!

近几年,吴金印筹划起航空小镇,培训飞机驾驶员,发展航空旅游,销起航空产品。2017年,唐庄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亿元,2018年预计达93亿元。如今从空中飞过唐庄,乱石沟壑、绝壁荒滩已变身梯田森林,工厂、农家别墅鳞次栉比……一年年的发展创新,铭刻在唐庄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一位普普通通的乡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他的身上却绽放出了最伟大的光芒。他的伟大并不在于他为唐庄人民做了什么,而在于他用40多年“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的实际行动为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扑下身子,放下身段,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帮群众治穷致富,才是真正的联系群众,群众才会把他刻在心碑上。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90202/55728.html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杜成斌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