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3-30 21:40:47 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作者:董晶晶 李思怡

点击:128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90330/57322.html

一、前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商品经济时代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与问题加剧了大学生的社会焦虑,使青年价值观发生偏离,很多学生越发走向利己主义,在严峻的社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倾向于保全自己的利益,甚至为了达到目的,降低道德底线,使得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事实上,我国一直以来具有利他的传统观念。古人“侠”之大义,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助人观;雷锋精神传递了至真至善的无私奉献理念,至今为人们所传颂。而近年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似乎成为当代很多人们对待弱者的真实写照。可见,社会文化规范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逐渐减弱。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其精神状态、道德水平、社会行为规范关乎社会的整体风貌。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弱化倾向的现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大学生利他行为普遍弱化的现状,本研究从不同层次高校的角度出发,提出核心假设:利他行为与学校层次呈负相关。在此假设基础之上,我们面向武汉某重点高校、某普通本科院校和某高职院校展开调研,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与对象,进行不同的实验及访谈,希望从中得到相关结论并印证我们的假设。

二、实验过程

1.实验目的

本实验考察在道德负担不同的情况下,大学生个体在看到实验者(受助者)时,其所处的学校类型、专业、年级等因素对利他行为倾向的影响,并且考察实验者(受助者)性别、体型特征是否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倾向。

2.实验方法

对照法、观察法、访谈法

3.实验过程

(1)被试:随机选取来自某重点高校在校大学生83名、某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52名、某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31名。

(2)实验者: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六名大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3)实验材料:档案盒、材料纸、手提包。

(4)实验设计:本实验自变量为被试所处的学校类型、专业、年级,实验者(受助者)的性别、体型。因变量为两种情境下被试所做出的反应。

(5)施策程序:

①前期准备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选定实验学校,划分小组实验路线。创设一个相对稳定的利他情境,选择分别代表武汉重点高校、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的三所高校进行实验。

②中期实验

实验一:小组成员三人一组,前往食堂不同的楼层进行实验。其中一人负责记录被试者的举动反应和表情,一人假装委托被试者帮忙照看背包,一人假装小偷拿包,以此测量被试者是否会做出利他行为。实验后委托被试者看包的组员会对实验者做一个访谈,访谈被试者做出行为的原因,并进行详细记录。

实验二:小组成员两人一组,根据事先安排的实验路线,其中一人身抱一定数量的档案盒,一手拎着放有重物的手提袋,一手拿着一沓材料纸,与被试相向而行,行走至与被试相隔适当距离时,假装不堪重负洒落材料纸,使被试认为此时实验者遇到困难,凭一己之力捡起材料纸十分艰难,需要帮助,同时观察被试的反应。实验结束后对帮助实验者的被试进行访谈,询问并记录其专业和年级,另一人在附近对被试的神态、行为进行观察,并对实验变量及结果做详细记录。

③实验后期

整理观察记录,分析相关数据,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三、数据分析

(一)食堂实验

在总共71次食堂实验中,被试制止主试偷包的次数为22次,制止次数为试验总次数的31.0%。见图一。

9J@TE%BIDO2@9OF@6TYX_D9.png

图一 偷包实验制止次数统计图

(二)捡纸实验

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中,帮忙捡纸的人数的占比有显著的差异。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帮忙的人数占总实验次数的84.6%,其次是高职院校,为71%,最后是重点高校,为62.7%。可见图二。

L}8_TG4GLRQQ9EKL9R]YN$I.png

图二 不同学校帮助捡纸的人数占比统计图

我们对于不同学校中性别不同的被试进行了实验。发现在实验中,男生和女生帮助人数的占比最高的均是普通本科院校,其次是高职院校,最低的是985院校。在被试性别多样这一情境下,帮助人数占比最高的却是985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帮助人数的占比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而985院校差异显著。同时可看出,三所院校中,女性利他行为倾向均高于男性。可见图三。

1V%D]FF))4}N1MXJ~PX}G1J.png

图三 帮助捡纸的男女生人数占比统计图

四、调研结果

(一)代价评估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通过偷包试验和捡纸试验两种利他行为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偷包试验中被试有利他行为的比重仅有31.0%,而捡纸试验中被试的利他行为比例高达71.1%。在偷包试验中,被试的利他行为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存在潜在危险的,不可被有效预估,而在捡纸试验中其代价仅仅只是一些时间成本且可明确被预估。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可以看到,在第一个实验时被试会比后一实验犹豫更多时间,或用以判断事件,我们相信他们会将思考更多地放在代价评估上。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代价评估与利他行为呈负相关。

(二)责任分散效应的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在偷包试验中,我们通过区分是否对特定的实验对象进行嘱托来进行观察。我们明确地赋予看包责任即嘱托被试的实验中,有52.5%的被试阻止了偷包者。而在未嘱托被试即没有明确责任对象的实验中,仅有3.23%的被试采取了阻止行为。并且,一些明确目睹偷包过程的被试,会通过记住偷包者路径的行为来替代阻止偷包者。由此推出,责任分散效应与利他行为呈负相关的关系。即责任越分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越少,责任越集中大学生的利他行为越多。

(三)不同高校层次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在捡纸试验中,我们分别选取了武汉地区某重点高校、某普通本科院校、某高职院校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中显示,三个高校的利他行为比重分别是62.7%、84.6%、71.0%。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利他行为最高,其次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利他行为倾向最低的是985院校的学生。我们推断,该重点高校的学生由于具有更强的社会认知及自我戒备心理导致了其利他行为倾向不明显。

五、建议

(一)高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同时,应丰富道德教育课程开设门类,通过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利他精神与行为;在校风建设方面,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通过教师对大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利他精神和行为形成正面影响;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高校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标语,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提醒,在强化和持续规范中,帮助学生们形成利他品质和行为。

(二)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向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

在媒体宣传方面,社会应加强对媒体舆论宣传的正向引导,对利他精神及行为进行正面宣传,营造友好的社会氛围,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过多的负面信息及不当宣传可能会引发群众的利他逆反心理,这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应用APP方面,各类APP在迎合用户需求进行资讯推送时,应按照一定资讯比例推送道德新闻,让大学生用户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培养利他精神与行为;社会应加强建立利他行为导向激励机制,对利他个体进行适当激励,由外而内地激发、培养和规范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三)大学生应加强自我反思以切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对于自身的行为,大学生应经常进行反思,对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改正,坚持良好行为,更多地做到友善待人、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利他行为品行。

六、总结与反思

(一)数据总结

1、食堂实验

从实验数据结果来看,在看包实验中,64.8%的人没有提供帮助,尤其以放包却没有嘱托的为主。而嘱咐被试帮忙看包,52.5%的人都很认真,很负责地注意着包,甚至被试主动用手护住包包,但仍有少数人没有提供帮助。通过访谈了解其原因有以下3种情况。

(1)被嘱咐看包且制止第三者拿包。其原因为第三者没有询问就直接拿包,这样很不礼貌;即使是实验者的朋友,也应该要询问被试;因为被嘱托,所以有责任看包或者认为拿包的第三者是小偷。

(2)被嘱咐看包却未制止第三者拿包。其原因为没有注意到;认为是朋友;很忙,没有时间;偷包事件很普遍,习以为常;担心对方对我不利,有所顾虑;看出是实验,所以没有行动。(表情和谈吐发现有说谎的痕迹)

(3)未嘱咐看包也未制止第三者拿包。其原因有没有注意到;不知道;认为是朋友。

2、捡纸实验

从实验数据结果来看,71.1%的人愿意提供帮助,28.9%的人忽视直接离开。但在访谈其专业和年级时,重点高校学生戒备心理很强,会反问我们非常多的消息,或者直接拒绝我们。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很热情,也直接告诉我们了相关信息。

(二)调查总结

1.从实验的学校层次来看,利他行为和学校层次大体呈现正态分布趋势,即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由中间层次的院校向高层次与低层次的院校递减。

2.戒备心理对学校层次有预测的作用,二者呈正相关。

3.大学生的责任感仍需要受到外在条件的约束,主动的利他行为过少。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90330/57322.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