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执着坚守五十载,愿为皮影献终生

时间:2019-08-09 18:54:35 来源:兰州大学 作者:文/何容 • 图/韦俊航

点击:14388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90809/70993.html

图为实践队员与艺人合影  中国大学生网韦俊航供图

中国大学生网白银8月8日电(通讯员 何容)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魅力并不在于她究竟拥有多少高楼和大厦,而在于她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的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城,是中国广袤国土上万千城市中原本不起眼的一座,但正因为错综融合的特色文化,使得这座普通的城市变得不再平凡,会宁皮影文化艺术便是当地特色文化中的一种。

为更深入地学习了解传统皮影艺术,由来自兰州大学10个学院的12名学生组成了“兰州大学赴甘肃省会宁县皮影戏文化传承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发掘会宁皮影的悠久历史,探究传统皮影文化的独特魅力。8月7日,在当地文化馆的联系下,团队一行人去到会宁皮影省级传承人牛俊魁生前的家里——会宁县新添堡乡河屲村牛山社,造访了牛俊魁的弟弟牛忠魁,对会宁皮影的历史及现今发展进行了了解。

早上十点,团队成员从会宁县城出发前往河屲村,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团队于下午两点到达牛忠魁老艺人的家中。提前得知有客前来拜访的牛忠魁老人此时也早已在屋中等待良久,见到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的到来,老人十分高兴,额头上深深浅浅的皱纹舒展开来。牛老一家人热情地招待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见成员们满头大汗,立即搬来了一箱矿泉水解渴,另外还端上了自家做的馍馍。

image001.jpg

图为团队成员在去往艺人家中 中国青年网韦俊航 供图

经过一阵休息过后,团队成员们对牛忠魁老艺人进行了采访。实践队员从老人口中得知,会宁皮影最早是由通渭县传到会宁,会宁原本没有自己的皮影,是通渭县的皮影戏班经常到会宁表演皮影戏,会宁当地很多人因此受到影响,前往通渭县拜师学艺,学成之后才回到会宁传授给其他人。牛俊魁与牛忠魁老人的父亲就是率先前往通渭学习皮影的一批人中的一个。老人还说到,虽然会宁皮影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真正被当地文化馆发现并着手保护其实是在2007年,发现时间较晚。

image003.jpg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牛忠魁老人 中国大学生网韦俊航 供图

牛忠魁老人从1962年自己刚8岁时便开始接触皮影,当时他的父亲经常邀请一些匠人来到家里制作皮影所需工具,8岁的牛忠魁负责为匠人端茶送水,看着匠人们做出来的精美的皮影,牛忠魁深深为其所吸引,从此走上了皮影之路。牛忠魁跟哥哥牛俊魁一同跟着父亲学习皮影,期间遇上文化大革命,演唱内容限于样板戏,直到1981年之后才开始演唱皮影戏,主题大多是敬畏神灵的剧目。在哥哥牛俊魁去世之前,牛忠魁一直在戏班里担任敲锣、拉二胡等乐器的工作,2015年牛俊魁身体查出肝癌无法继续担任主唱,牛忠魁便接替哥哥的工作,做起了戏班的主唱。如今66岁的牛忠魁仍然是戏班中的重要人物,只要哪里需要表演,他立马会去唱。66岁本该是颐享天年的年纪,但牛忠魁老人表示只要自己还能唱,就一定要一直唱下去。他还说到,皮影是老一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必须要将它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让后代也能感受到皮影艺术的魅力。

image005.jpg

图为老人向队员展示皮影 中国大学生网韦俊航 供图

会宁皮影自发展以来,慢慢有了自己的特色,现在大部分剧目是唱一半的秦腔唱一半灯腔。每年新年过后的庙会都会有多个戏班的表演,内容多为敬神为主,具体歌颂哪个神灵由庙会主事人说了算。牛忠魁所在的戏班名叫做牛山皮影戏,前身为会宁皮影戏,但由于定位不精确,便改为了以自己家乡牛山社为名的牛山皮影戏。牛山皮影戏戏班里一共5个人,牛老负责操控皮影并主唱,其余4人分别负责敲鼓,拉板胡、吹唢呐,弹电子琴,拉二胡、敲锣。艺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同时为了培养更年轻的皮影继承人,他们正在教授自己的儿子孙子,期望更多的年轻一代关注会宁皮影。

近年来,会宁县政府对皮影的传承与保护采取了措施。队员们向老人了解到文化馆每年会组织几次表演,邀请戏班到文化馆或是酒店进行表演。今年5月,牛山皮影戏戏班受邀到会宁大酒店表演,听众是来自各个中小学的学生,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皮影,让更多的青年传承皮影。访谈结束后,牛忠魁老人邀请实践团队欣赏皮影,他端出一个用麻绳精细捆绑住的大木箱,箱外还用一把铁锁锁住。揭开掩住皮影历史光辉的木箱,映入实践队员眼帘的是数百个经历过多个春秋后泛黄的皮影。经老人介绍,这些皮影中有一部分是从清朝年代传承下来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老人拨弄着皮影,眼里尽是开心、骄傲与自豪,老人虽然已经到天命之年,走路也有些许踉跄,但只要手持皮影,整个人就精神高涨意气风发。在耀眼的阳光下,一个手举着皮影的老人形象印在实践队员的脑海里,正如坚守在大漠中的胡杨,坚韧而挺拔。

五十年的坚守,是对皮影文化的热爱,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小人物,亦是大师,他们的努力付出都将最终印刻在会宁皮影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暗淡!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90809/70993.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