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山东大学“稷下风韵”社会实践团队实践心得

时间:2017-09-14 19:55:57 来源:山东大学“稷下风韵”社会实践团 作者:李泽新

点击:1352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70914/20497.html

山东大学“稷下风韵”社会实践团队实践心得

自九月一日起,“稷下风韵”齐鲁文化调研团风雨无阻,跋涉几百公里,先后走访了十二个调研地点,完成了百余份调查问卷,在领略齐鲁文化风采,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同时,顺利完成了对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群众对齐鲁文化认知和重视程度的调查。九月十日,“稷下风韵”齐鲁文化调研团为期九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顾这饱含了激情与汗水的九天,调研团队参观了老舍纪念馆、秋柳书社、秋柳人家、稼轩祠、路大荒故居等充满人文情怀的齐鲁大家故居、遗址;远赴齐鲁文化胜地曲阜,参观调研孔府、孔庙、孔林,领略孔子遗风,感叹儒家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前往参观结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人文景点,邮电博物馆、山东省文化馆、宽厚里等进行调研;欣赏“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湾流水”的曲水亭街,体会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扬依依的“天人合一”境界;与二七新村社区、杆石桥社区居民亲切交谈,给他们介绍、讲解齐鲁文化内涵。

经过这九天的走访调研、参观学习,我对齐鲁文化的认识得到了加深。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后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不断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精神成果。《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齐鲁人。经历五千年孕育出的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然而我们的调研结果却表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根基不牢、兴趣不足、环境不利等等状况严重影响着齐鲁文化的传承,齐鲁文化的传承现状已不容乐观,弘扬齐鲁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弘扬齐鲁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我充分的认识到弘扬齐鲁文化必须要从我做起,知行合一。正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我们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不论是传统道德思想、中华哲学思想、中华武术、传统手工艺,还是中国建筑和各种民间习俗,都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挺起民族的脊梁。同时又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世界的游戏规则基本上是由西方人制定的。在一些方面,西方文化、科技和管理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中华民族向来以包容之心对待世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我们既有贡献的义务,也有学习和借鉴的权利。只有包容、谦虚才能壮大自己,加速民族复兴的进程。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齐鲁文化一贯推崇“仁爱”原则,把“仁爱”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首先要有“爱亲”之心,由己推人,由近及远,达到“泛爱众”的道德境界。我们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栋梁,是这一主旨的先锋者。我们要在人和人的相处过程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齐鲁文化式微,挽救齐鲁文化,当代大学生作为先锋者,有义不容辞的义务。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丰富了阅历,更认识到齐鲁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我一定要身体力行,去传承,弘扬齐鲁文化,让齐鲁文化的光芒重新绽放。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70914/20497.html

山东大学电气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