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邂逅基湖:夏天的我们年轻明亮,闪烁如星

时间:2018-07-29 09:43:47 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作者:文/邹亚俊 • 图/史思密

点击:1149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80729/41145.html

棒棒糖的奖励让小向丽露出精灵般的笑容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塞缪尔·厄尔曼《青春》

青春大学习,奋斗新时代。为响应习总书记号召,“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所需之地。”这个七月,从长沙到湘西,5个多小时的车程,28名青春活力的大学生,灵魂相遇于基湖,与这个小村落发生一段难忘而奇妙的故事。

初见基湖 地美人美

清晨7点的基湖村小学

七月的细雨,忽晴忽落,空气中带着薄荷的微凉。清晨的基湖正如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所述,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没有喧嚣的人群。四周只有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大片大片的绿色映入眼帘。猛然抬头,头顶是一团洁白的云,仿佛要掉下来,天空也是过分湛蓝,像被漂洗过一般。临近黄昏,落日的余晖撒在身上,偶尔有叫不出名字的鸟掠过天空,这是一番长沙城里看不不到的风景。夜幕降临,空中星群高高挂起,点点星辰像散落的金沙。躺在操场,星月的光华洗涤我疲惫的身心,白日的一切浮躁都渐渐消隐于空气,此刻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去山间浮动。

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因,这里的村民淳朴而热情。农家阿姨踏着日出,为我们送来自家的豆角辣椒土豆酸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谭大姐,她日复一日地送来柴火,一捆捆干柴,印上了她多少的汗水与希望。“我的儿子、女儿都是这个村长大的,我没能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觉得很愧疚很遗憾。”提及儿女谭大姐已经哽咽,“当我看到你们大学生来支教的时候,我真的是说不出地感动。”那一刻,在场的每一名支教队员心情都是沉重的,肩上的责任似乎重了几分。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只有这一所不完全小学。环顾四周,一栋教学楼孤零零的落座于群山脚下,操场上两个篮球架爬满铁锈,水泥的坪地两条土狗肆意追赶。或许在中国有无数个这样被大众所看不到的角落,他们教育资源贫瘠,他们渴望能改变......

邂逅天使 收获温暖

还未到基湖我便开始想象和孩子们的相处,但再多次的想象都没有眼前一声“邹老师好”来得真切。我是小班的音乐老师,主要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初次上课,台下的每一双眼睛都齐刷刷的望着你,他们好奇又渴望。课堂倒是轻松有趣,随处可见的塑料杯成了节奏训练的完美教具,孩子们敲击杯子,在节奏的律动中感受音乐,脸上堆满比阳光更灿烂的笑容。三五个人一起上台表演,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在得到我的表扬后洋洋自得。“老师,我以前都没学过,我是不是挺聪明的?”说话的是小班的班长张雨馨,她总是古灵精怪,比起城里孩子她也不乏那一份自信与活泼。

教学成果是音乐剧《小叮当的梦想》,现在我仍无法忘记排练前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心中的梦想。“我想当一名老师,像您一样给村里的孩子带来知识。”“我想当一名医生,这样爸爸妈妈老了生病就不要花很多钱去医院治病了。”“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我想保卫祖国。”......梦想没有地域性,山村的孩子们一样有着伟大崇高的梦想。就让梦想在基湖发芽,就让我们尽己所能为你们浇灌。

作别基湖 有缘再见

2018-07-23-21-18-47.jpg

临走那天小袁搏和支教队员的合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十五天的支教之旅在难以察觉的时间流走中结束。我忘了离开那天眼泪有没有掉下来,但记得小袁博哭了,就是那个坚定地告诉我想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孩子。他一大早便过来送我们,脸上蒙着一层散不去的阴郁。他不去挽留只是红着眼睛静静地坐在升旗台下望着我。等我收拾完行李坐到他旁边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制止不住的往下掉,“老师,我不想你走。”这个小小男子汉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舍。短短半月多少情谊在这里诞生......就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明天,我们会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也许短期的支教并不能给这里的孩子带去丰富的知识,也不能培养他们高超的技能,但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我们愿意用爱和温暖将他们被自卑蒙上灰尘的双眼擦拭得清澈透亮,用更多的微笑托起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80729/41145.html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邹亚俊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