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历史记忆丨讲述红色故事,记录家国情怀

时间:2017-07-31 10:37:30 来源:兰州大学 作者:文/杨怀川 • 图/陈月

点击:3958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riji/20170731/16752.html

杨国凡老人叙述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在朱德故居纪念馆的志愿服务暂且告一段落后,我们团队以红色革命的叙述为维度,开始了对红色老人的寻访之旅。

革命老人是我们非常敬重中国的人,他们为国家出了力,流过血,他们是那段岁月的见证人。现在有些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已经忘却了老兵们所经历的一切,所见证过的历史。所以我们想用专题档案的方法来记录他们的经历和回忆,通过他们红色人生的叙述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首先是确定一个大的老兵的居住范围,为此我们首先去了当地镇政府,询问有关人员是否登记了当地老兵的主要居住地,恰巧,他们告诉我们当地有一条红军街,也被称为老街,因红军经过而得名,老街上住的大多是当过兵的老人

于是,我们便到马鞍老街进行了寻访之旅。经过打探,首先我们找到了老兵唐培德老人。经过交谈我们发现唐老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据老人回忆说,自己于1926年出生,至今已91岁高龄,1952年跟随24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55年回国后便居住在老街至今。在交谈中唐老虽然耳朵有些听不清,但给我们叙述时显然比较激动,向我们简要讲述了自己抗美援朝的过程并对今天的国家充满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唐老家的墙壁上贴满了我国五代领导人的挂像,对国家的爱意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随后又找到了住在唐培德老人附近的红军街87号的王老人。王爷爷叙述道自己今年已经83岁高龄。当问及老人的军旅生涯时,老人回忆道自己于民国36年参军23军,作为抗美援朝的补充兵源,随时准备上战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1933年红军路过马鞍老街时曾住在王爷爷家中。随后王爷爷向我们讲述了当时参军的一些情况,将那段峥嵘岁月叙述出来,令我们身临其境的了解到了战争的真实惨烈的模样,感悟到老一代军人们的家国情怀。

我们找到的第三个老人是家住老街的杨国凡老人,据了解杨老是1939年生人,15岁时因家境锁屏参军,于1962年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据老人回忆他参军初期在中央情报局西北分局担任情报记录员。在昆仑山服役时,出境几百米后迷路,在缺少粮食补给的情况下坚持了7天7夜,许多战友因此得了雪盲症。后来伤病好后他于1964年参加了在马兰的原子弹试爆,受外国势力威胁,在极度紧急的额情况下,他和战友日夜工作终于比预定时间提前5天爆炸成功。在谈及对朱德的记忆时,杨国凡老人向我们讲说了朱德除了英勇善战的另一面,老人说朱德十分的大公无私,当年中央决定把马鞍升级为县,朱德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家乡马鞍未达到县的级别,保留了马鞍镇的原有单位。

我们随后又采访了今年76岁的鲜爷爷,他年轻时曾在铁路局工作,参加了成昆线的修建。对于朱德等革命年代的记忆问题,鲜爷爷谈到:“时代不同,年轻人对朱德历史产生了怀疑。”另外鲜爷爷认为现在年轻人太讲排场,爱面子。年轻人要多吃苦才知生活不易,才懂珍惜,要多劳动,多实践。”

这四位红色老人的叙述,让我们团队感受到了革命和建设亲历者的爱国情怀,同时我们会充分利用发挥,将这些宝贵的记忆写成系列新闻,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途径进行传播,以讲好红色故事,探寻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riji/20170731/16752.html

兰州大学杨怀川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