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北航林海冀梦社会实践队:寻迹千里林场,感悟赛罕精神

时间:2018-09-14 10:46:07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作者:文/钞楠 • 图/杨修平

点击:1902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180914/51067.html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林海冀梦”社会实践队

2018年暑假,为了深入学习“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林海冀梦”实践队积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实地考察中国最大的人工林场,并且通过采访2017感动中国人物——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了解林场建成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感受塞罕坝精神,身体力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契机·一次回眸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

“在不久前评选结束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我的家乡承德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来自机械学院的“林海冀梦”实践队队长钞楠如是说。“看到电视上的报道,我才发现我的家乡承德还有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人,他们五十载如一日,将昔日的荒漠沙地变成了今日的浩瀚绿洲。”

图片2.1962年塞罕坝的荒凉景象.png

1962年塞罕坝的荒凉景象

实践队出发的清晨,天气阴沉,在瓢泼大雨之中,队员们坐上了通往承德围场县的绿皮火车,开始了这段旅途。经过近八个小时的车程,火车缓缓从平原驶入多山的承德地区。在山区中,手机的信号断断续续,使得大家能够专注于车窗外山林间的风景,望着细雨中数不胜数的华北落叶松形成的林海,难以想象当年经过开围放垦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洗礼,彼时“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是如何被摧毁;而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又是如何在党的号召下,在只剩高原荒丘,徒有“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色的塞罕坝上种下一颗颗树,用青春、汗水和一生的坚守,营造起万顷林海。我们迫不及待想要走进那片莽莽山林,去感受历史沧桑的气息;想要走近山林的建设者,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初识·美丽的高岭,名唤“赛罕”,惊艳的初见,歌曰“神迹”

图片3.今日塞罕坝的万亩林海.jpg

今日塞罕坝的万亩林海

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千万棵大树直插而上。大树下半部分光秃而笔直,到距离地面三四米的地方,不约而同地,同时撑开枝干和绿叶,形成浓绿的一片。在林间公路上驱车经过时,从侧面可见一根根笔直的树干像大阅兵的军队一样整齐排列,仿佛戍守边疆的战士,于荒漠戈壁中撑出一片绿地蓝天。放眼远眺,一片片林子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一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图。 “磅礴大气,静水流深,这是我在第一天游览塞罕坝林场时脑海中浮现出的词汇。”实践队员李行健如是说。

图片4.涵养水源的七星湖.jpg

涵养水源的七星湖

三天时间,从二十一号院、钓鱼台到赛罕塔、七星湖,从木兰狝馆到塞罕坝展览馆,实践队员们的脚步不停,心却早已沉醉于这美丽的高岭间。“这片距离首都北京不过180公里的林子,一直像母亲保护自己孩子般默默的为京津冀地区阻挡风沙、涵养水源。而当得知这片近120万公顷的林子居然全是一代代塞罕坝育林人一点点栽植而得,内心的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一支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尚且需要数十年,这120公顷漫山遍野的林子,又是多少心血的结晶?”抚摸着树干,感受着大树的纹理,一股崇敬之情在实践队员们的心里油然而生。一阵微风吹过,大树默默矗立着,不说话,却一直做着自己的贡献;就像有一群人,默默奋斗着,不说话,却已经把事迹留在了历史里。

相遇·当年起舞,一跳就是一世年华

图片5.实践队员与陈彦娴奶奶交谈.jpg

实践队员与陈彦娴奶奶交谈

“在塞罕坝看惯了满山的大树,所以我一直离不开绿色”。

7月26日的上午,连绵细雨过后久违的阳光照耀着围场县。林海冀梦采访小分队的队员们在上午10点准时叩开了陈彦娴奶奶家的门。“坐吧,咱们随便聊聊?”奶奶微笑着邀请我们落座,语气亲近又和蔼。随着奶奶娓娓道来,实践队员们的眼前就像是在做电影剪辑的后期编辑,一帧一帧校对确定,合成了当年的景与情。为塞罕坝艰苦奋斗的那些苦乐交织的岁月,就跟随着奶奶的讲述在眼前鲜活了起来。

1964年夏天,陈彦娴19岁,即将高中毕业。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浪潮的影响下,城市姑娘陈彦娴和其他五位同宿舍的女孩毅然决定放弃高考,响应祖国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她们的地方去——荒芜的塞罕坝。

图片6.六女上坝.jpg

六女上坝主人公

从初上坝时的第一份工作、到苦练育苗技术获得男职工们的认可,再到冬季参与上山造林工作,六位毫无经验的城市女孩们用她们的持久的热情与意志力,捱过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熬过白毛风肆虐的严冬,把女孩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塞罕坝。“第一年造林结束的时候,我们脸上都脱了一层皮,回到厂部好多人都不认识我们了。但我们很自豪,因为我们已经是塞罕坝人了。”陈彦娴奶奶如是说道,语气里仍旧充满骄傲。

忆往昔,奶奶熟稔如一位口才了得的说书人,引得听众深深沉迷于这传奇的故事,不觉时针已经指向了十二点,采访也到了尾声。听罢一个多小时的讲述,做完接近十个小时的整理,将七千多字的口头讲述变成近四千字的推送稿件,实践队员们虽觉累,但却很满足,因为我们一路找寻的塞罕坝精神,在奶奶这里有了回答——“我们坚定的信念,责任心和理想,就是牢记使命。不管碰到任何的困难,只要想一想理想,就觉得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致敬老一辈造林人,致敬时代的奋斗者。

收获·珍珠般的精神力量,越打磨越闪光

习主席给塞罕坝精神题词,说:“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短短十二字概括的是“林一代”的一生。今天的塞罕坝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集中连片人工森林,走在万亩林海之间,天蓝风清林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无疑是一种大境界,第一代创业者当年决战在塞罕坝时,也许并未奢望过要享受这片森林。半个世纪过去了,愚公移山的理想犹在,铁杵磨针的气魄不减,没有为建设美丽中国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没有塞罕坝今天的奇迹。塞罕坝,需要新一代人拿起接力棒续写传奇。

借用路遥的一句话:把辛勤的耕作当作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依然心平气和的继续耕种。不求回报方能得到最好的回报,愿我们能心平气和地耕种,无怨无悔地付出,在社会需要我们的各行各业。

塞罕坝之行,不过短短一周,但这片山林和山林建设者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风骨,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悟学习。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180914/51067.html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钞楠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