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武纺外经贸学子三下乡:走进非遗世家,传承泥塑文化

时间:2019-08-13 18:02:14 来源: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作者:文/郑芳圆 • 图/蔡婵娟

点击:281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190813/71693.html

实践队在泥塑村合影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风华正贸”实践队前往凤翔县泥塑村艺博园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在传承人胡新明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体验了泥塑的简单制作。

QQ图片20190813175840.jpg

图为“风华正贸”实践队队员到达艺博园,开启泥塑文化的探索之行。

据悉,凤翔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西周时期,它和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凤翔当地出土的秦朝文物,其制作手法同凤翔泥塑一样,都是两半合成,手塑和模具相结合。凤翔泥塑发展于明清时期,蓬勃于本世纪初,直至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队此次拜访传承人胡新明,近距离跟随胡新明老师学习制作泥塑感受泥塑的神奇魅力。

学习制作之前,实践队成员在泥塑展厅参观欣赏了许多活灵活现的泥塑作品,主要是以十二生肖为主,例如2002,2003连续两年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确定为生肖邮票主图案的平安马和富贵羊。还有传统的坐虎,憨态可掬又不失老虎的神韵。黑墨勾线和大红大绿简练涂染,绘上牡丹、莲花等图案,使人印象深刻。眼前这一件件精美的泥塑作品制作起来并非易事。胡新明老师讲解到:需要经过制模、翻坯、粘合成型、装色等十多道严密的工序精制而成。原材料的选取非常关键,只有原材料好了,后续的工序才会顺利进行。他告诉实践队的成员,凤翔泥塑采用六营村独有的板板土,在板板土中掺入棉花增强其韧性,如果要做大型的泥塑就要掺进去麦秆,增强其支撑力。

实践队成员跟随胡新明老师的脚步来到了制作间,走进制作间可以看到地上平铺着许多的泥塑模具和已经加工好的泥塑原料,胡新明老师挑选了一个老虎的模具坐了下来,在地上拿起一块泥土原料放在操作台上,一手拿着圆棍向前推一手捏着泥土往后拉,将泥土擀成一张表面平整且厚度均匀的泥片。随后拿出一个沙包,将放在模具上面的泥片沿着模具轮廓按压进去,按压以后多出来的泥再填进模具当中反复按压,直到模具边缘没有泥土,泥片和模具完全贴合,这一半就做好了。

看到这里,实践队的队员也想尝试一下,胡新明先生现场教授其制作另一半的模型。由于实践队队员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泥塑制作,所以上手制作起来有点困难,出现了例如泥片制作不平整,按压泥片时会有缝隙等问题。胡新明老师的耐心指导道,“用巧劲正反面交替擀泥片,按压的时候沾些土沿着模具的边就更容易成型”,实践队成员很快就找到了方法,最终做好了另外一半的模型。看着做好的模型实践队员感慨道“泥塑制作看起来非常简单,做起来才感觉到不是那么容易,这是需要泥塑手艺人日积月累才可以熟能生巧的。”

QQ图片20190813175827.jpg

图为实践队队员正在学习制作泥塑,将泥土擀成平整光滑的泥片。

在泥塑村有12位非遗传承人,年龄最小的30多岁,年纪最大的有90多岁。不同时代的传承人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使得凤翔泥塑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正是有像胡新明先生他们这样的泥塑手工艺传承人的努力,传统泥塑技艺才被一直传承下去。正如胡新明先生自己所说“凤翔泥塑就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就是凤翔泥塑。现在我们已经自然而然的将传承泥塑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责任是自愿承担起来的,不是说谁要强迫你承担,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不管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或者环境有什么变化,都会坚持泥塑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和挖掘这个工作。”几千年的泥塑文化是在代又一代的人总结、改善、创新下延续传承的,作为当代大学生,青年群体身上肩负着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今天 ,“风华正贸”实践队在泥塑村里参观学习泥塑制作,队员们也都表示会将自己在泥塑村所学习到的通过新闻稿、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凤翔县泥塑村,感受到凤翔泥塑的魅力,让泥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笔尖勾起勾落,传承人宛若手底生花,在一块块普通的泥土绘上彩色图腾,寄托的是人们心里美好的寓意,这就是泥塑最动人的魅力。

QQ图片20190813175856.jpg

图为“风华正贸”实践队成员与胡新老师明在艺博园大门口的合照。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190813/71693.html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李兴旺供稿

责任编辑:党延红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