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指天斥地,冤不及窦娥

时间:2018-02-08 08:55:44 来源:扬州大学张漫漫原创 作者:张漫漫

点击:1304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80208/23499.html

指天斥地,冤不及窦娥

《窦娥冤》第三折是全剧矛盾突出的高潮,剧中,窦娥对“天”、“地”的指责,实际上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诅咒。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至死不屈的妇女典型形象,表达了对当时广大人民统治者的强烈憎恨。

纵观窦娥的一生,不得不说窦娥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信奉者和维护者。她恪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当她被父亲抵债时,她恪守的是封建父权制度,她没有反抗,顺从了父亲的意思;到了夫家,她将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当丈夫死去,她成了寡妇并遇到张驴儿逼婚时,她恪守的是封建贞孝的伦理道德规范,为丈夫守节,为婆婆尽孝,因而她誓死不从;当发生人命大案时,她恪守的是封建的政权制度,将希望寄托在官府,希望官府可以还她清白。这些从更深层次看,实际上都是对封建制度的遵守和维护。窦娥时刻用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且深信不疑,这实际是窦娥成为悲剧人物的内在原因。在官吏枉法、衙门冤屈好人、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猖狂、高利贷盘剥、童养媳制度盛行的外部因素的催化下,封建制度将窦娥一步步推向了死亡,最终将其吞噬与毁灭。在宣扬遵循孝道贞节的封建社会,而一向也遵循、维护这一伦理道德的窦娥却被其毁灭了,不能不说冤啊!

社会隐性的矛盾一直都在,冲突也一直都有,只是当没有触发到那个爆发点的时候,人们大多认为无伤根本,于是认为保持现状是最好的保全之法。这是愚昧之见,是妇人之仁,如果不能正视矛盾冲突,甚至主动去与之抗衡,只是一味选择沉默应对,那就只有一个下场:在沉默中灭亡。就像剧中的窦娥,说到守规矩、讲法理,窦娥做得出色,她处处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己,她立誓尽心尽力侍养婆婆,全心全意为丈夫守节,她丝毫没有挣脱命运的打算,她认命了。她对自己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岁成婚、二十岁亡夫的不幸命运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抵债、童养媳、寡妇守节、向债主尽孝、这些在她的思想里都是对命运的顺从,并会尽自己所能去遵循。

可随着剧中冲突的进一步激化,当人物不能回避矛盾的时候,人物意识开始觉醒,她指天骂地,发出悲怆的呼喊。这是一种对现实绝望的呼救,是对自己冤屈的血泪的控诉,是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挣扎。

第三折中主人公窦娥被押赴法场时所唱的【滚绣球】,她从骂官府,进而骂天地,她对封建统治者宣扬的一切秩序都表示了否定;窦娥的反抗性格在这里达到了高峰,她所反抗的包括从天地到鬼神,从官府到张驴儿这一切象征的和实际的统治力量,窦娥的这段诅咒标志着她的觉醒,说明她不是对封建社会的个别现象,而是对封建社会的根本秩序开始怀疑;她诅咒世界上的一切,连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公正无私的日月、鬼神、天地都否定了。之后,窦娥又提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三桩誓言,以示自己的冤屈、不满及愤慨,这就把窦娥的委屈、含冤的挣扎、无奈的精神提高到感天动地的高度。

但我想说,窦娥最大的冤就是在临死前仍然相信天地的威力,三桩誓愿掷地有声,可是要想誓愿成真,冤屈为世人所知,执行者还得是“天”,这说明她相信正义在天、公理在天、道义在天。混浊人世善恶不分,公道不彰,而唯有头上“湛湛青天”,才能昭示她的深仇奇

冤,其结果是“感天动地”,让活着的人能够看着三桩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以此来证明窦娥的冤屈、以此来惩罚错判的官吏、以此来警醒世人,但同时,也再次为“糊涂的天”正名,因为,誓愿一旦灵验,那天就是伸张正义的天,而不是错堪贤愚的天,不是吗?

在我看来,窦娥的进步就表现在她开始有了觉醒的意识,她开始不借助神力,她开始觉得要反抗不公,她窥见了元代社会吏治的不公,她动摇了对伦理道德的完全信任,这些都是进步的,可是,就在全剧的最高潮,窦娥死前的有力反抗,她还是选择用发誓的方式,用将

希望寄托于老天的方式来让自己安心上路。可以知道,窦娥是愤怒的,可她并不理智,在我们现在看来,子虚乌有的事情却是窦娥临死前反抗的唯一的本能反应。这是窦娥最大的冤,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在她的本能范围内,她还是摆脱不了封建伦理、礼法教条,这东西是要被带进地狱的,可连同善良的窦娥也一起去了。

《窦娥冤》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忠实于生活的现实,让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社会生活的内核,深刻逼真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画面。在第三折中,窦娥的控诉表现了她对命运的不满与愤慨、对社会秩序的不满与愤慨。作者不愿让窦娥的死毫无声息、毫无希望、毫无震撼力。所以,作者在创作《窦娥冤》中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剧作的感染力。

作者安排写作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写法,具有较高的技术表现价值,但就其思想意义来看,我认为也是有所局限的,我认同冯沉君先生所言,他认为:“三桩誓愿一一应验,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手法,乍看去颇快人意、动人心魄,细加寻味,便感到其中含有将斗争胜利托于神祇的消极因素。”试想,我们要反抗的东西却是自己死前的寄托,这不是最大的冤屈吗?

在我看来,窦娥最大的冤在于:用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去反抗,用已经令自己失望的东西去作为最后的寄托,这是本剧最具悲剧意味之处。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指天斥地,冤不及窦娥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80208/23499.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