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诗经·国风》:溯游而上,宛在红尘中央

时间:2018-06-08 11:44:19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廖欣宇

点击:1339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80608/26401.html

《诗经·国风》:溯游而上,宛在红尘中央

我于红尘而立,为这红尘而叹,千年前的风霜雨露如何滋润这一方水土,水土上的人又如何造就这红尘?红尘中来来往往,情短情长钉在了人的生死簿上,来这世上只数十年,不爱就是白走一趟。想必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体悟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情愁爱恨就在《诗经》记载的红尘里,等我们后世翻来一观。

你能想象么?千年前的人对感情如此纯粹。我爱就是我爱,我思就是我思,我恨就是我恨,我怨就是我怨,我愁就是我愁,我见了一美人,心生向往便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是见了她后,心心念念便咏:“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要是忘不了又得不到便咏:“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千年前的周人对感情就是如此,直白、大胆,《诗经》开篇的一首《关雎》就是参照之一。再看《蒹葭》,因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就“溯游从之”可“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她又“宛在水中央”。周时的男子对心中女子的爱意绵绵,一句“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就将相思之苦写尽,后世之人的相思多借用这一句来表达,能与此句相提并论的实在不多。周时男儿对心中女子珍之又重之,《鹊巢》里的男子想必对心上人是用尽了真心,你看他的承诺:“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如今有句话说的是:“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这话的可靠度先不讨论,来看看这“女追男”,这并非是来了新时代后的开天辟地之事,在周朝就有了“女追男”,“追”不在形式,在女子一言一语中的喜爱。我喜欢《摽有梅》中的那个女子,一句“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又一句“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意思大致是:那个喜欢我的男子,别错过了娶我的好时辰啊!一字一句中,这个活泼、敢爱的女子恍若就在我面前眨眨眼,笑嘻嘻地看着我。周时的女儿原来也这样敢爱,敢大胆地说出心中的喜爱、思念。《雄雉》中的那位女子看见了展翅齐飞的雄雉,便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可惜这番思念只能“自诒伊阻”。自己喜爱的男子无法施展才能时,她敢问诸位君子:“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大声替自己心上人说出不平。而当有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又“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女子心中那点小心思便由一句“终不可谖兮”道得明明白白。

除了敢于宣爱的女子,周时女儿还敢说怨道恨。《谷风》中的女子为家、为丈夫操持家务,容颜渐衰。丈夫也曾用美好的誓约“及尔同死”“伊余来塈”来宠爱她。但如今却又与别家女子“新昏”。她心如何能甘?《谷风》中的怨气开篇就溢出来,但又实在让人心疼。与她命运相似的还有《氓》中的那名女子。但这位姑娘却又大胆些,面对变心的丈夫,她告诫丈夫:“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要是你不反思反思自己如何对我,那我们就分道扬镳!她的勇敢就是放在千年后的现在,有些女性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红尘万千,儿女情长并非唯一,念亲思家也是世俗难免的情。《凯风》中,“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些语句表达出了对母亲的愧疚与心疼,那满心的孝和情流世千年,为无数后来人放了一面“孝”的镜子,提醒着人们。《泉水》中那位女子咏:“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如此思恋家和亲人,但却只能“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人恋家思亲,却不忘“家国”本一体。国家国家,国前家后,周时儿女亦有一腔爱国热血。听,战场上传来声声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矛戈,与子同仇。”战士们,别怕,我与你们同上战场,共赴生死!无衣何妨?身披的战袍可共你我!无衣何妨?身后就是国与家!

《诗经·国风》中的情不分大小,只论真诚、坦率。我回望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何其庆幸,有《诗经》为诗之源头,有可爱坦率的周人将情思咏作成《诗经》,有圣贤将《诗经》奉为经典,有人将《诗经》藏于书阁。若将《诗经》只单纯地看成是一本文学作品,那就太可悲了。它的一字一言皆是那时人们思想的精华,爱恨嗔痴都是思想灵感的迸发。《诗经·国风》里的每一首诗都是民间人士所咏,他们思想的开放程度超乎我们想象,咏其所感,于是,一部《诗经》被书写,一方红尘立于青史。如今的我们学来的不应只是《诗经·国风》中的巧言美句,还有那闪耀在历史中,凝聚在中华民族核心的思想精华。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诗经·国风》:溯游而上,宛在红尘中央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80608/26401.html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廖欣宇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