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苏东坡传》有感:我眼中幸运的苏轼

时间:2018-07-20 13:40:59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王英

点击:1206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80720/33967.html

谈及苏东坡,相信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即使没有专门去查阅了解过,没有特意去翻阅其作品,因为在我们的读书生涯中,其的文章我们必学过一二,又因太经典,老师往往重复讲解,我们得以印象深刻。较之其他历史名贤,关于他我知道个七七八八已经算得个差不多了,内心总想着可以放手了,但又太喜欢不舍放弃,总有种想深入走进其生活,窥其内心世界的冲动。到底说来,正如林语堂先生开篇写到的,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与否,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此次,在林语堂先生笔触的引领下,以一种新的视角我重新走进认识了苏东坡。

单看仕途,元丰二年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押解进京下狱,侥幸被释后,又遭谪贬黄州;元佑四年,已被调回京的他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出知杭州;元佑六年召回,在贾易等人的排挤下,他不得已自请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他被贬的召令接连不断,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直到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然此时一生精力已耗尽,垂垂老矣,油尽灯枯。由此观之,他一生多遭贬谪,命运多舛,引人唏嘘。然“不平则鸣”“穷者而后工”,林语堂先生也认为这位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化愤怒与苛酷的火气为安详平和和知天命的心境,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喜悦与生活的乐事,此时的作品也因可使读者感受到快乐,成为杰作。况且,东坡也因面对贬谪而坦然视之而落了个乐天派的名声,人物色彩增添不少。如此说来,仕途不顺倒也可变相地当做他的幸事一桩了。此次阅读《苏东坡传》,在先生诙谐的叙述中我从幼年到暮年更全面的了解了东坡,合书闭眼,脑海中浮现种种,竟愈发觉得东坡是个幸运的人。

幸运一说:生于苏家。《苏东坡传》中关于苏轼祖籍家境之类的并未详述,倒是对其爷爷苏序以两则故事来呈现其形象。其中一则为有一年,在大家无意识的情况下,苏序就准确预测到了可能要发生自然灾害,以自家仓库里事先储藏的二三万石稻谷分给其他农户。从能够储藏“二三万石”稻谷看,苏家确有一定的田产,家境应该比较殷实,而这也使得苏轼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能够在愉快的读书生活中度过。另外,苏轼的两个伯伯也曾做官,大伯苏澹被举为进士,可惜身体多病,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二伯苏涣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一举考取进士,到京城做官去了。我认为两个大伯的经历或多或少对苏轼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砥砺他用功读书,为将来的踏上仕途奠定了基础。再说说关系更为密切的父母兄弟。父亲苏洵虽“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但架不住人家天资聪慧。苏洵秉赋异颖,气质严谨,思想独立,性格古怪,敢于对豪门当众进行挑战与谴责,他的嫉恶如仇在东坡晚年也显现一二。,对于东坡的读书,他起到了不小的影响。他要求儿子在背书时不仅要注重文章的内容、连文字措词在什么背景下使用也不可忽略,要求儿子行文时引用词语典故要牢记出处又不能言明来源,因为这样可使饱学之士读来有高雅不凡之乐,使读者对作者能写这样的文章心怀敬佩,自己也因能够读懂这样的文章而沾沾自喜。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糜丽的习气,可以说这也影响了苏东坡以后形成的文风。至于母亲程氏,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但提及了一个其母教苏轼读汉书《范谤传》的故事。读到范谤在受迫害时,表现出的不愿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的伟大气节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范母在儿子面对名节与孝顺的两难时,愿儿子完成理想)由此可见,他从小就有的坚定的“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志向,与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不无关系。家中还有一个弟弟苏辙,苏辙也是一位才高八斗的人物,据记载当年科考还因为苏辙生病而延期,足以见他的影响力。另外,其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美,这也影响了在后期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波中,苏辙在时机到来之前选择保持沉默,不会像哥哥一样放手一搏,故处境比哥哥要好一些。东坡和弟弟的感情甚好,为了弟弟,他往往会作出最好的诗,例《沁园春》《水调歌头》。用他们自己的作品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良师亲切关系较为有说服力。“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以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出身书香之家,父母精心教诲,弟弟又与自己志同道合,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家庭中,岂不幸哉?

幸运二说:刚好遇见你,留下最美的足迹——娶贤之妻。苏东坡喜自由,无拘无束,身边来来去去的女子不少,侍妾也许多,但也多是出于同情心或看重她们的个人才艺“逢场作戏”,或“天涯同是伤沦落”,她们终究为过客,真正意义上驻足东坡生命的只有三位,从留下的资料来看,此三位皆为贤良者。在东坡16岁时,由父母做主娶了进士之女王弗。虽然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但东坡很幸运,他及其父母赌对了。王弗知书达理,红袖添香,在苏轼读书之际偶有遗忘,王弗都能随口答来,夫妻二人十余年耳鬓厮磨、举案齐眉,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王弗二十七岁就香消玉殒,令苏东坡悲痛万分。从那首悼亡诗《江城子 记梦》中便可对东坡的无限感伤知一二。在王弗去世后,东坡按照发妻的遗愿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虽是个农家女,不通文墨,和儒雅俊逸的苏东坡在一起少了许多像王弗和东坡之间的情趣,但浆洗缝补是其特长,也能够操持家务、照顾伺候家人,在东坡人情往来方面也多能加以提点。东坡心直口快但又识人不准,对于朋友都倾心交谈,不懂有所回避,这另王闰之很是担忧,因此常常对东坡忠言箴劝。苏东坡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果真如书中道当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时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之时,往往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时精明的女人。对于“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东坡来说,得妻如此,也为甚好了。王润之去世后,苏东坡迎来了一生中最为凄苦伤心的一段,这都是在王朝云的陪伴下度过的。较之王闰之,王朝云聪明伶俐,兰心蕙质,又因受东坡先生的耳濡目染熏陶和影响,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禅机佛理都有一定修养,所以更是成为苏轼一生可遇不可求的千古知音。在生下的儿子早夭之后,她再无所出,对于之前王弗和王润之的三个儿子,她都视如己出。在灰暗的流放生涯中,她的悉心照料和默默陪伴给东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朝云死后,苏东坡所作的大量的悼亡诗词在寄托他无限哀思的同时,也让我从中对这位女性给予敬佩,她生前必定带给了东坡无限的安慰与快乐,既为他照顾生活起居的伴侣,又为他反对新法,抱负无处施展的知音。东坡自知自她之后,再无这样的人如此让人称心如意了。

知书达理的王弗,勤俭朴实的王闰之,兰心蕙质的王朝云,三个王姓女子分别在东坡不同的岁月,不同的政治遭遇,不同的心境下走进东坡的生活,她们不一样的风采刚刚与之契合,幸运的东坡。

幸运三说:——得民心。因为一个人受到广泛喜爱,所以后世有搜集他的书札题跋文字的时尚,这点在东坡身上更为显著,果真应了欧阳修先生的话“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我认为东坡之所以这样深得民心,原因有其三。作品好,政绩好,与农民距离近,自己倒也是名农夫。谈到诗词,东坡绝对是一位无法忽略避开的人物。在当时他家喻户晓,他的诗在文人雅集是要被歌颂的。在他所作的诗中,很难找到何者是主要的情调。他写戏谑讽刺诗,启人灵思的山水诗,荡气回肠的爱情诗,有的诗轻松愉快惹人大笑,有的诗亲酸凄苦令人落泪。可是在表面的嬉笑欢乐之下,在宴席上的戏谑打趣之下,却是一片不安,失望,忧伤,甚至恐惧的气氛。再没有别人可以像他把人民的心情反应得更充分。跟着他在朗朗的笑声外,我们也听到怒吼和叹息;在鹭鸶的鸣声之外,我们又听见监狱中的呻吟声;在水车上潺潺的水声之外,我们又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苏东坡这位天纵英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能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农民所需要的又绝对不会是只会用文字来表达他们心酸生活引起他们共鸣的大诗人,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为他们做实事,废新法,救他们于水深火热的清官。恰巧,他也是这样的人,或者说这才是真正的他。林语堂先生认为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从四十岁才开始,这时的他才突然露出他的本面目,以兴建工程,忙于公众活动为人所知。林先生评论道苏东坡属火命,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一生都是精力旺盛,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的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他是大诗人,他也是傍晚漫步于乡间的闲人,也是躺在寺庙外摇椅上呼呼大睡的可爱人。不过他最可爱是他在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东坡居士”雅号的由来便为一例。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梨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那就最妙了。苏东坡又成了农夫心中的全能型人才,上可为官当政,下可为农弄地,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妙哉!故我认为东坡是幸运的,生前身后皆为百姓所称颂。

幸运叨叨,终抵不过他拥有那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想来倒也是明明同样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可以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最后于政坛于文坛,又皆能落个好名声,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令其他人望其项背。如此不免让那些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看似委曲求全实属无奈才选择逐利而放弃初心的人心生嫉妒,想到这儿又有点同情他们,谁叫他们的对立面站着的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一个有着深厚、广博、诙谐,高度的智力的同时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苏东坡。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苏东坡的幸运可能又是他们的不幸吧。

天纵之才,敏感于常人,是为一幸;更兼文墨之能,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是为二幸;笔耕不辍,传诸于世,是为三幸。人言三生有幸,东坡一生而集三幸,纵为声名所累,夫复何求。更何况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一生“求仁而得仁,有何怨”,在我看来,他是幸运的。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80720/33967.html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王英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