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金风玉露一相逢

时间:2018-11-23 18:18:31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王芃芃原创 作者:王芃芃

点击:2290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81123/53842.html

金风玉露一相逢

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我一直以为在古代那种封建礼教专制的社会中,所有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即使有自由恋爱,也是发乎情,止乎礼,双方不敢有半点儿逾越,而那时候的自主婚姻多半是没有圆满结局的。直到拜读过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这部杂剧,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相府千金崔莺莺和家道中落、“书剑飘零”的穷书生张珙二人在普救寺中的惊鸿一瞥使二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两人一见钟情,“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然而面对巨大的门第差异,两人突破重重阻碍,终成眷属,尽管过程曲折,总归是有个圆满的结局。

其实在我看来,虽然这部千古名作流传至今,两人相思缠绵的爱情故事为人称颂,但实际上不过是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沉醉于偷香窃玉的密约幽期,并没有多么的刻骨铭心。两人初次邂逅,张生初见崔莺莺时,只是被她的外貌所吸引,文中借张生的内心独白,从侧面细致地描写了崔莺莺的体态相貌之美,佳人倾城,令张生心猿意马,甚至产生了放弃考取功名的念头,作者大篇幅地描写了张生的相思之情以及如何想方设法与崔莺莺见面。我认为这只是一种肤浅的爱慕,只是才子对佳人的心向往之,并不是张生有多么喜欢崔莺莺这个人的品性内涵,即使换作另外一位面若芙蓉,身姿袅娜的女子,张生可能都会心生欢喜。这是人之本能,本无可厚非,但他的行为举止,到现在看来,都不免觉得有些轻浮,不似君子所为。

而两人爱情的进一步发展,是月下吟诗,一首诗分明照证,成为了两人的定情之作,此时是两人从对彼此外貌的喜欢进一步深化到了对才学的认可。相互爱慕的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私定终身,这其中的一系列曲折经历和两人内心的相思苦闷使两人的感情得到升华。可我还是觉得似乎缺少一些内心深层次的感情共鸣。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能写出这样批判封建礼教,歌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作品已实属难得,反映出了极大的思想进步性,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令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张生相思成疾,红娘出计帮助张生以琴声传情那一段情节。“他曲未终,我意转浓,怎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在老夫人这个封建家长的干预和封建礼教的约束下,“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这句话就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在封建婚姻制度的枷锁下,两人相爱却不得不“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崔莺莺心系张生,却内心复杂,不得不“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而张生的一曲凤求凰,词哀意切,可见志诚,令人不禁凄然泪下。两人的爱情既勇敢又懦弱,被功名利禄所累,以至于最终还是不免归入封建婚姻的轨道和皆大欢喜的大团圆俗套。

另外,在最著名的“十里长亭送别”一折中,文辞华美生动,极具诗情画意,环境描写很是细致优美。我曾在戏文中听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短短的一段念白,百转千回,令人身临其境。不过那时候的我还没有读过这部作品,不能深刻体会到崔莺莺送别张生时内心的深切情感,“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出身尊贵,从小养尊处优的崔莺莺对功名利禄并不看重,因此说下“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和“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其中”这样的话语。一句句情真意切,其中的相思离别之苦非三言两语能表达。

可叹“无奈功名,使人离缺,人生最苦离别”。封建制度下的爱情总是“鲜克有终”,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只是在封建压迫下的一个爱情缩影,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不能终成眷属,真是可悲可叹!想来王实甫创作这部杂剧的初衷大概也是为了表达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思想束缚和精神奴役的愿望,这一进步思想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发人深思的。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金风玉露一相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81123/53842.html

湖南师范大学王芃芃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