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读《苏东坡突围》

时间:2019-02-11 17:26:46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文/王泽宇 • 图/孔夫子旧书网

点击:952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90211/55787.html

读《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一个国人熟知的作家。

人们常说先生重塑了散文的自尊,重铸了诗化思索天下的灵魂。我内心十分好奇,于是就读了先生的《山居笔记》,打算一探究竟。

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我就被《山居笔记》中的独特文体深深吸引。它源于历史,浸于文化,高于世俗,字里行间有种深思熟虑的沉稳大气。即便是早已知晓的历史部分,依然可以令人读得如痴如醉。它仿佛是看破红尘的潇洒公子,用犀利却不露锋芒的眼波注视着你。

让人怎么舍得移开目光?

二十多年前,余秋雨先生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寻访了被埋没的中华文明遗址,开创了独特的“文化大散文”。《苏东坡突围》、《千年庭院》、《遥远的绝响》,这些收录于《山居笔记》的文章,一篇一篇,朴实无华,妙笔生花。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苏东坡突围》。

文章里,余秋雨先生根据苏轼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性格和作品变化做了详细分析。读完之后,我突然发现,苏轼和余秋雨先生在行文上竟有相似(即使文体不同)。

先说说苏轼吧!世人皆知,苏轼是豪放派宋词的创始人,而说到豪放词派,又有一位不得不说的文学家——辛弃疾。辛弃疾与苏轼虽同属一派,但在我心里,辛弃疾的文学远不及苏轼深刻。辛弃疾的词确实豪放,有种磅礴之感,可以算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了。但读多了,久而久之,难免感觉单调。苏轼则不同,他的词里有更多思考,有更充实的感情,因此细究也不至于腻烦。简言之,苏轼文学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思,落笔洒脱,不矫揉造作,情感把握精准适中,有“中庸”的气概。

古言道,君子“温润如玉”。做人做事,不能只有火的炎热或者冰的冷峻,唯有多多思考,熟练的把握冷暖,才能深入人生,不卑不亢、不急不躁的探索。苏轼的宋词如此,先生的散文也如此。看似没有文采技巧,没有交集百感,却能不知不觉带你走进作者的思考轨迹。你随他,去观赏那失落的文物,去体会那遗址的荒凉,去感叹那历史的沧桑伟大。他那娓娓道来,从不咄咄逼人的笔触,一点一滴,将深刻,转化为不愿喧哗的高雅风度。

就像是文章的一种成熟。

先生在《苏东坡突围》里有对成熟的论述: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从容又大气,淡漠又厚实,像勃郁的豪情发了酵,尖利的山峰收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湖。苏轼的词、先生的文,满怀思考的力量。思考与沉淀,造就了文章及人的成熟。

在读《山居笔记》之前,我并不算是喜欢思考的人,却不自觉地被先生影响,虽然远没有先生的分量,也算是人生财富了。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没有思考,人类无法总结进步。思考的深度,决定个人成才的深度。余秋雨先生曾用苦旅铺就思考的路,相信未来,也不会止步,不论苦旅还是缄默。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读《苏东坡突围》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90211/55787.html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王泽宇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