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花至朴素自芬芳——读《秦腔》有感

时间:2019-03-31 14:37:24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孙琳琳

点击:936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90331/57348.html

花至朴素自芬芳——读《秦腔》有感

谈起小说来,我本人比较喜爱于这类偏生活化的作品,像《平凡的世界》、《一句顶一万句》、《红高粱》等等都是我的心头好,这样看来,大概是比较喜欢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故事吧。而《秦腔》,就是这类作品。

《秦腔》的故事在清风街展开。街上有白家和夏家两个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县剧团的台柱演员白雪,而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风,而本文的讲述者张引生却又苦恋着白雪而无果。小说的主线就是年轻人的爱情悲剧,而副线却是大家族的衰落。通过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乡土中国的精准描绘,《秦腔》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出的“挽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是彻底把自己关中化了,采用众多乡言乡语,让人感觉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来写秦腔。恰是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风格上的一致,而使本文获得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初读此书,可能会被小注中的方言解释和人物关系复杂地摸不着头脑,但是我敢保证,只要坚持往后读下去,一定一定会被故事的剧情吸引、被秦腔的魅力震撼。

《秦腔》被称作是“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极具史诗般厚重的质地。秦人、秦地、秦腔,无论是哪一个,都足以担得起这份厚重。文章中说“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地统一。”高亢嘹亮、沧桑悲凉的秦腔与八百里古风犹存的秦地是密不可分的。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所以是说秦地养活了秦人,秦地成就了秦腔。而作者贾平凹就是例证,他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怀有热爱,在情感上的认同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爱这八百里秦川大地,他喜欢朴实火爆的乡亲,因此他才能满怀激情地为“秦腔文化”呐喊。

贾平凹在文章中直言“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足以可见农民阶层的辛酸。但是其后又言,“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让人感觉就仿佛是秦腔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温情。小说以《秦腔》为名,自是将秦腔贯穿其中,绘声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变迁。而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小说中的每个人物似乎都与秦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以其谋生,或以其享乐。小说通过写秦腔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及其风土人情,凸显出的是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吃碗长面嘻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这是民间秦人的自画像,也是秦地风情直观的写照。现在去西安旅游的游客说不定还能从导游的嘴里听到。

同大多数乡土小说一样,《秦腔》的结局是也悲哀的。清风街德高望重的前辈夏天智、夏天义相继去世,似乎向读者宣告那些乡村传统文化的捍卫者都已不复存在。而秦腔式微导致秦腔剧团以倒闭收场,年轻人们也逐渐远离土地去城市谋生……种种状况令人叹惜。

不过,还好。现在的秦腔仍然有它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们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结合,现在的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在的社会怀有着一颗回归传统的初心。文化自信,自是应该让像秦腔这样的文化活起来。

“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唱不完,故事说不完……”一首秦腔,诉说着朴实的乡情;一纸《秦腔》,讲述着属于陕北人民自己朴素的故事。看似是朵孤芳,但有不少人愿赏。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花至朴素自芬芳——读《秦腔》有感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90331/57348.html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孙琳琳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