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剖析事件真相,探寻人性本质——评析电视节目《看见之北大屠夫》的艺术手法

时间:2018-08-22 13:42:33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郑帆

点击:821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guanying/20180822/48162.html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每天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在上演,或感人至深,或触目惊心,或发人深省,在网络的各大网站,电视的各大节目,尽可以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千奇百怪的事情,对我们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让我们为之愤慨或为之动容。然而,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这些事件究竟能让我们看见些什么?我们或许并不知道。而央视的一档新闻记录现实题材节目《看见》关注社会中的人和事,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

环环相扣的提问配以理性与感性兼容的解说,精彩的采访,让节目更加引人入胜却又不失真实感。本期节目是以北大屠夫为主要内容,由2003年的一段采访资料引出节目的新闻人物北大屠夫陆步轩,十年后,他在北大演讲时提到自己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由此,柴静对陆步轩进行面对面采访,讲述了北大才子如何变身猪肉屠夫,是光荣还是丢人。随后,引出北大的另一名屠夫陈生,同是北大“猪肉佬”,经历了怎样不同的人生。以双线平行的结构对其进行采访,同一个问题,两个人不同的回答让观众清晰直观的从他们的行为事件本身看到了他们迥异的性格品质。陆步轩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所以对于卖猪肉,他始终认为不光彩,做人实诚,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而毕业于金融系的陈生,则头脑灵活,做人圆滑,善于变通,能紧随时代潮流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自我的阐述让观众们了解了他们的心路历程与人生经历,真切体会陈生所说的“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要看他主动还是被迫做出人生的选择,是在迎合社会评价还是在做自己天性最喜爱最适合的事情。”,具有很强的思考性。

个性化的主持让节目严肃中又不显沉闷,亲切中又不失客观,为节目奠定了一种真实客观的风格。主持人柴静沉稳大气,亲切平缓。她在节目中揭露事实的真相,言辞间富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的探讨。柴静在节目中延续了提问尖锐,言辞犀利,逻辑严密,敏锐有力的风格。她在揭露社会真相,挖掘新闻内幕,反思社会现象的同时,却也有着极具感性和文艺气息的一面。在采访时,她不拘泥于固定的答问模式,而是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并且环环相扣。比如,她问陆步轩“为什么不能说你为自己卖猪肉感到骄傲?”“您说的是大家看起来比较低级?”“校长的那番话没有说服你吗?”“你是否感到自卑?”“这跟一个人的出身,阶级有关系吗?”“你不觉得自己太实用主义,太功利吗?”提问尖锐,毫不避讳。采访间隙,柴静大气而亲切的评述,使其与访谈片段交相辉映,给人以沉静和思考。节目的结尾处总结,总能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正是由于柴静对任何事或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以小见大的引发人们对事件或人物背后衍生出的问题的思考,使得《看见》这档节目更具有深度。

恰当的配乐使得节目更加丰富,不显枯燥。在柴静解说陆步轩的人生境遇时,背景音乐是《外面的世界》,这首歌既符合陆步轩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符合他当时内心的情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确,对于北大毕业的他却从事卖猪肉行业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音乐的听觉传递,让观众更能感受到这一份无奈,也触动着观众的内心,具有一定的带入性。

在当下这个新闻娱乐化,搏出位,博眼球的大环境下,《看见》始终坚守本真,坚守着专业主义的新闻理念。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让我们看到新闻事件中的人,在矛盾中既挣扎而又坚持的人,处于选择中的人,它从对人的关注延伸至对社会的关注,也让观众对社会现象有了更多的认识,对自身有了一定的反思,是一档有深度的新闻节目。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guanying/20180822/48162.html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郑帆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