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萧红对爱与自由的追求

时间:2018-10-24 22:12:11 来源:骆蕊月 作者:骆蕊月

点击:87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guanying/20181024/52260.html

(青春是一场电影,在不断地抗争中,追求爱与自由。)

于2012年上映的电影《萧红》获得过许多奖项。一方面说明了影片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让观众了解到民国才女萧红的人生经历,但更为重要的是看到她对爱与自由的不断追求。

影片以东北作家骆宾基为到旅馆照顾萧红而奔跑在充满炮火的香港街头为开头,引出重病卧床的萧红。

故事情节上,通过时间顺序,拍摄她与生命中几个男性的感情纠缠,来体现她对爱与自由地不断追求。那是一个封建的时代,男性在家庭中具有强硬的话语权,这样的背景下,女孩子是念不到多少书的,但是观众可以看到萧红对读书的渴望是强烈的,对爱与自由有着明确的追求。17岁的她为了上中学,与父亲闹得死去活来,20岁又从家里逃婚去了北平读书,这种种大胆的行为无一不是她对自由的向往,对家庭的抗争,对时代的抗争。激情过后难免会有疲倦,是的,抗争后的她在潦倒之际,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迷惘。她开始接受汪恩甲的好意,对爱与自由的追求,在一天天的消磨,但最后狠心的他,抛下了有身孕的萧红。孤独绝望之余,萧军的出现让萧红燃起了追求爱与自由的希望。那同样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频繁发生,她随萧军辗转各地,但感情却开始出现问题。从日本回国后结识的端木蕻良,在她对萧军逐渐失望之时,给了她想要的理解与爱,于是她离开了萧军,她觉得自己又追求到了新的爱与自由。但当她病重在危难的香港之际,却是骆宾基在照顾着她,她时刻担心自己被端木蕻良抛弃。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内心独白,直接的表现她对爱与自由的追求。萧红手撕着面包蘸盐,开心的笑道:“三郎,这便是我们俩的蜜月”,绝无仅有的蜜月。”以面包为食,还是蘸着盐,这日子是多么的艰苦,但她却很开心。因为她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的爱与自由,物质上的困难并不能阻止她对爱与自由的向往。通过她人的语言,侧面的烘托出萧红对爱与自由的追求。阿虚对萧红说:“我想只有她可以理解一根火柴的痛苦和绝望,因为我们对爱情有着共同的向往”。同样是为了理想而活着,不断地追求爱与自由,都爱着同一个人,也都同样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受了伤。

拍摄手法上,运用倒叙和插叙手法,自然地引出萧红讲述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并在她对骆宾基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不断插入她现阶段病重的镜头,与年轻时不断追求爱与自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为强烈地表现她对爱与自由的追求。影片还运用大量铺垫手法,萧红与萧军参加文艺沙龙看到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悲剧与爱情,奥菲利亚隐喻了萧红,同样奋不顾身地追求爱与自由,也暗示着故事结局的悲剧性。在追求爱与自由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让你这样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这是萧军对柔弱的萧红说的,也为下面萧军对他学生姐姐说了同样的话和做了对不起萧红的事作了铺垫。阿虚将从日本回国之时与萧红吃饭谈到的“火柴”,为下面阿虚同样成为萧军的一根“火柴”埋下了伏笔,两人都是为了追求爱与自由,只是不幸的是,她们都在此过程中受到了伤害。

影片结尾,骆宾基说:“她用她的全力去爱,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从异乡到异乡,从异乡到异乡。”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guanying/20181024/52260.html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骆蕊月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