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丘吉尔与他的《至暗时刻》

时间:2019-07-07 10:51:42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张丁峥嵘

点击:3099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guanying/20190707/59368.html

我们时常说在评论一个人,特别是一位伟人的时候,要将他放在时代的背景里进行评判,因为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来看,只有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大量并且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才能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同时这还远远不够,虽然符合客观实际的历史材料很多,但要落实好理性认识,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运用科学的抽象和理论思维将获得的这些感性材料进行精密加工,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刻剖析才能缓慢得,无限得接近一个人物本来的面目。另一方面,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时常伴随着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即往往渗透着我们认识者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所以我们的认识很可能是带有情感因素的,不那么公正客观的。所以,评论一个伟人是很困难的,比如丘吉尔这个人,他所处在的社会高度和历史时代都是我们难以企及的,我们平凡人不可能穿越时空回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一起共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历史资料或是影视作品中获得感性材料,但是很多感性材料中都夹杂着非理性因素的干扰,这就对我们的认识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还好有这部《至暗时刻》,它较为客观得还原了1940年的时代背景,让非历史爱好者的我了解到了丘吉尔的人格魅力。我深知由于真理的相对性,我对丘吉尔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肯定是有很多局限性的,但我还是想谈一谈我的一些浅见。

1562468199_154570.jpg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直被人们视为二战的一个转折点,在历史上,丘吉尔的抉择成功保留住了英国陆军的有生力量,为二战胜利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从宏观上来看,丘吉尔绝对是一位英明的领袖,在这场壮举中,他的勇气、果敢和智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他在时局的把控上总是游刃有余,但事实上,我们的很多认识总是不充分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背后的故事远远比这曲折的多。

就如影片的名字《至暗时刻》一样,丘吉尔刚刚担任首相的时候,英国政府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势,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因为这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但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黑暗的,难以掌控的。一方面,原首相张伯伦虽然被弹劾下台,但仍然在保守党内部拥有极高的话语权,而丘吉尔担任首相只不过是保守党和工党之间的妥协,他在内阁中并不受到大家的拥戴,只是一个没有威望的傀儡领袖罢了,同时国王乔治六世对推选丘吉尔做首相并不赞成,在他的心目中丘吉尔性格古怪,并且拥有一串糟糕的履历,难以得到大家的信任。另一方面,由于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助长了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步伐,英法联军节节溃败,法国虽然拥有二十万军队,但已经放弃了抵抗,英国的三十万陆军也在全面撤退,德国已经掌控了战局,国家存亡危在旦夕。在1940年的5月13日,首相丘吉尔召开了他上任以来的首次会议,在就职演讲上,丘吉尔慷慨激昂,他坚定地讲到:“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如何漫长、如何艰苦,去夺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没有生存!”但此时的保守党内部已经人心惶惶,坐在一旁的张伯伦缄默不语,默默地将手帕收起,议员们交换着眼色,没有人鼓掌,没有人支持,会场气氛十分冷漠。此时的丘吉尔深陷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他坚信战争还有希望,他来到法国与总理进行商谈,鼓励法国与德国法西斯斗争到底,但却遭到了拒绝,在法国总理看来,丘吉尔的言辞荒唐,因为英法联军和德国法西斯之间实力的悬殊是无法逆转的,战争必将失败。丘吉尔选择负重前行,回国后,他被记者追问法国是否已经沦陷,丘吉尔没有说话,只是回身摆出一个胜利的手势。此时的丘吉尔其实也心怀疑虑,但在之后的全国演讲上,他为了增强民众的信心,故意掩盖了真相,他说英法联军正在向前推进,战局还在他们的掌控之下,而事实上英国的军队已经撤退到了敦刻尔克,随时可能全军覆没。内阁会议上,丘吉尔得知加莱还有一支四千人的驻军,他决定启动“发动机计划“,让这只部队抵抗到底,为敦刻尔克三十万陆军的撤退争取时间,其他内阁成员坚决反对,他们希望与德国签订协议,以和平的方式拯救英国,可是丘吉尔力排众议,决不妥协,他声称:”刀都架在脖子上了,和屠夫讲道理是无效的!“随后命令加莱驻军的指挥官战斗到底,不准撤退,同时私下里恳求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遣军舰用以撤退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三十万陆军,却再一次遭到了拒绝。最终,加莱守军全军覆没,以张伯伦为首的内阁成员和丘吉尔的矛盾到达了高潮,张伯伦痛斥他看不清时局,就连丘吉尔的挚友安东尼也不再支持他,丘吉尔失落,孤独,害怕,失去了以往高大的领袖形象,他变得焦躁不安,但火爆的脾气却再也发不出火来,他来到天台上,遥望着空中巡航的战机,内心开始怀疑、动摇甚至绝望,他认为自己可能真的错了,也许和平谈判才是英国唯一的出路。在他最低落的时候,国王乔治六世找到了丘吉尔,他知道丘吉尔面临的窘境,希望倾听丘吉尔内心的想法,丘吉尔说:”害怕,数我最害怕。但没有骨气的投降只能就此灭亡。“令丘吉尔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曾经否认他的国王竟支持了他的想法,并鼓励他到群众之中去,听听他们的想法,得到他们的信任,毕竟人民才是国家之根本。于是丘吉尔再次鼓起勇气,这次他来到了地铁站,来到了人民之间,大家都充满希冀地望着首相,纷纷留下自己的名字。丘吉尔环视着四周,问道:如果我们的祖国遭到了侵略,敌人攻进了我们的街道,我们该怎么做?“车厢里,大家神情坚定,挥舞着拳头纷纷表示要战斗到底。”如果我们和德国人和平谈判呢?“丘吉尔再次问道。大家愤怒地说:”Never!”群众们高涨的呼声让丘吉尔抽噎了,他停顿了一会,随后说出那句著名的话:“对于世上的万物生灵,死亡迟早会降临,要为守护先祖的遗骨与信仰的神殿,去直面强敌并力战而亡。”获得了人民信任的丘吉尔,从情绪的低谷中奋起,他召开了外阁会议,在会议上念下了地铁车厢里群众的名字,传达了全国人民的心愿,并表示签订了协议,我们就成了希特勒的傀儡,大家纷纷鼓掌,发誓要与德国法西斯抗争到底。之后他又在内阁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斗争到底,誓死抵抗,这一次就连张伯伦也动摇了,他没有再说话,而是默默地接受。最后,影片来到了最高潮的环节,丘吉尔在议院发表了《我们将战斗到底》的演讲,“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慷慨激昂的话语激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这次,包括保守党在内的全体议员们都站了起来,为丘吉尔鼓掌,喝彩。在议员们的欢呼声中,在议院阳光的衬射下,丘吉尔坚定地向前走去,向黑暗走去,只留下那句”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纵观整部影片,黑暗的基调几乎贯穿了全篇,不论是战局动荡,党派斗争,还是丘吉尔内心的挣扎过程都无一不与片名《至暗时刻》相匹配,黑暗预示着矛盾,而影片中矛盾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这一点很好地应验了矛盾的普遍性。从另一方面来讲,矛盾总是在不断发展着的,而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在它发展着的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比如在影片中,丘吉尔的内心世界可谓一波三折,从一开始临危受命时的沉重,到起初坚决抵抗的坚定,到英法联军节节溃败时的疑虑,到启动“发动机计划“时的固执,再到得知加莱驻军全军覆没时的绝望,后悔,自责,妥协,再到后来得到国王和民众鼓舞时的奋起,丘吉尔的内心世界被演绎的实在太精彩了,可以看到在他内心跌宕起伏的变化中时刻演绎着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同时在丘吉尔与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一开始的丘吉尔饱受到排挤,不被支持和信任,处在一种孤立状态。再到后来国王,群众鼓励他的想法,张伯伦倒戈,议会上下万众一心的形式转变,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矛盾随着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以及它展现出的丰富特性。

1562468311_103340.jpg

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也在影片中时刻体现。我们都知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矛盾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影片里丘吉尔内心抵抗到底的态度和妥协议和的态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国王和内阁成员对丘吉尔的反对与支持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再往大的方面说,英国和德国法西斯之间战争局势的被动和主动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些矛盾统一体中,斗争都贯穿始终,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以丘吉尔内心的矛盾统一体为线索来分析,丘吉尔一开始坚持主张与德国法西斯抗争到底,这时候积极抗争的态度在矛盾统一体中占据了上风,但随着战局的发展,斗争的激化,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此消彼长,特别是加莱驻军全军覆没,内阁纷纷指责丘吉尔的时候,他的内心曾经发生过动摇,企图以谈判的方式解决战争,换取和平,这时候妥协议和的态度就在矛盾统一体中占据上风,推动着对立面之间的转化,最后随着事物再一步的发展,丘吉尔得到了国王和民众的鼓励,他从低谷中醒悟过来,这时候斗争双方的力量再一次发生变化,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民誓死抵抗的信念再次被点燃,这也再次推动了对立面之间的转化。从坚决抵抗到妥协再到誓死抵抗,契合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丘吉尔内心的斗争就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过程,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自我否定之中,事物向着新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在自我否定中也不断伴随着“扬弃“的过程,丘吉尔在一开始极力主张抗争,这可能与他自身的个性有关,丘吉尔性格古怪多变,他时常暴躁,愤怒,对纳粹深恶痛绝,他曾经称呼纳粹为一个前所未有的邪教组织,这或许在一开始就奠定了他坚决抵抗德国纳粹的决心,但是这似乎肤浅了一些,因为这时候丘吉尔对整体时局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获得的感性材料还不够丰富,再后来丘吉尔目睹了加莱将士们的惨烈牺牲,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决策,他感到后悔甚至害怕,他认为自己可能没有看清楚时局,也许自己真的应该向保守党妥协,同德国人求和。在这个时候,他的思想看似发生了倒退,但其实由于他的感性材料更加丰富了,他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他否认了上一个阶段的自己,这其实是一种“扬弃“,一种进步。在这之后,他又在国王和群众的鼓舞下认识到只有斗争到底才是最好的出路,而”没有骨气的投降只能就此灭亡“,在这时候,丘吉尔再一次在实践中成长,并再一次否定了上一阶段的自己,他从低谷中醒悟并重新站了起来,他克服了消极因素,保留了积极因素,将事物的发展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全国上下的人民也无比坚定,他们要斗争到底,绝不投降,这时候旧的矛盾统一体被打破,新的矛盾体建立,他们要一致对外,迎战德国纳粹,捍卫国家的尊严。纵观丘吉尔内心的发展变化历程,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是的,即便是时代伟人也有自我质疑,自我否定的一面,他的成长也总伴随着挫折,伴随着毁灭。但我们永远不能失去信心,因为毛主席那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上升的。我们有时候需要用”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心态看待挫折和失败,将每一次的否定都看作是通往新的人生阶段的钥匙,这样不断锤炼自己,不断否定自己,我们会离真理更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丘吉尔的内心发展中看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前进性,丘吉尔的每一次自我否定,都将自己的认识,境界推动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获取感性资料,不断地思考,这使得他成长得很快。同时,事物发展的周期都是开放的,上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影片中虽然在大的脉络上只讲述了丘吉尔两次的自我否定,但已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未来,丘吉尔必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抉择,面临更多的自我否定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而“至暗时刻”只不过是丘吉尔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罢了,矛盾和斗争永远在延续着。正如影片最后丘吉尔所说的那句话一样:“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这句话也许就是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最好的诠释吧。

写到这里,我想丘吉尔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的理解总会带有片面性,是不全面的,我们永远也无法完全认识丘吉尔这个人。我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是,《至暗时刻》里的丘吉尔带给了我们什么,我想应该是那份执着向前的勇气。丘吉尔深知事物的发展规律,他说没有最终的成功和失败,这意味着他明白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未知事物在等待着他,但他永不退缩,斗争到底,这就是他伟大的灵魂吧。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guanying/20190707/59368.html

华中农业大学·张丁峥嵘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