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间:2018-08-05 20:33:17 来源:合肥师范学院 作者:孟宣

点击:923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qinggan/20180805/44547.html

有个人特别崇拜杨绛先生,于是高中毕业的时候便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倾诉了他的人生困惑,杨绛先生给他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话语之外,杨绛先生在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诚然,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每天沉浸在微博、朋友圈,看着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而一知半解,许多人习惯于这样的“阅读快餐”,肤浅而片面地区理解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一未经反思的概念和教条阐述世界,并企图设定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并依此来给世界定型。今日网络之强大,确已在某种程度改变了现代人知识信息获取、文化传承弘扬的途径与形态,但充斥着急功近利、浅尝辄止气息的现象,淹没了对文化应有的敬畏。

哪怕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也要思考着努力着去扩大井口的直径。哪怕困顿而又无力地匍匐在生活底层,也可以挣扎着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绚烂的花,看清生活朴素而又坚韧的面目。陈平原先生说: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也许你所在的家庭决定了你的下限,但你所读过的书可以决定你的上限。书籍影响人的一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生命的质量,它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石破天惊,它就是平常生活里的一抹亮色与希望,却不可或缺。不是只有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读书思考,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人生的故事总有一个归宿,书里的风景却永远充满诱惑。

书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华章,它更以生生不息的精神之光烛照着现代人空洞的内心世界,治愈着人们的浮躁。而浮躁,源于人内心深处对生活的不满意,所以才要坚持梦想。每一种梦想实现之前都让人燃烧或是沮丧,待到真正完成它,却又是发自内心的万籁俱静。未必所有的梦想都要志存高远,最好的梦想是让心找到一个可以投奔的方向。沉迷浮华的人会遗失自己的梦想,而他们迟早会知道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只是暂时的令人陶醉的幻境。

最初的时候,我们总是身在局内,随着世情的流转而陶醉眩晕,甚至觉得书里好多不过是老掉牙的旧道理,对其嗤之以鼻,而只有读过的书越多,才能置身事外,看着曾经的岁月,了然于心的梦,才能坚持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与追求。

读书与创作从来不是阶段性的事情,而是贯穿生命的始终。莫奈创作出令他名扬于世的《日出·印象》时,已经步入中年,可他从小就因喜欢绘画而固执地在这条路上坚持,甚至是标榜着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在写出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之前,也已写作了数年。她在《诗与胡说》中写道:你尽有苍绿,无量的苍绿中有安详的创楚。或许人生中总会有一段这样的时刻,你惊心动魄,而世界一无所知;你翻山越岭,而天地寂静无声;你隐秘盛开,却从未听到掌声。但是这不是随波逐流的借口,大多数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个阶段陷入泥潭。只是有些人一直努力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另一些人却在挣扎几下后开始习惯,就势躺下来在泥水里打起了滚,慢慢忘了还有一个清洁的世界,发光的人与黯淡的人,区别就在这里。人们不倾听内心的渴望,回避孤独与焦虑,身在通行的规则背后,但人们终究会发现,这样的生活其实并不值得一过,你越回避自己的内心,越茫然无措。

尘世冗杂,我们独行其中,本就容易被外界左右,甚至于很难平心静气地坚持一件事情。可是当你真正地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希冀,明确要怎么往前跨越的时候,你就已经努力活得丰盛了。对梦想的渴望足以粉碎一切的迟疑和怯懦,跌跌撞撞去揭开最终的谜底,曾经扑朔迷离也好,清晰明朗也罢,我们唯有用剩下的全部热情来迎接青春最盛大的洗礼。当我们步入钢筋混凝的方格结构时,由开始的新奇,到适应,再到习惯,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放弃了反抗,甚至开始说服自己,我这一生只能这样度过。但是读书引领人生,创作点亮梦想。它赋予我们舍弃安逸的勇气,敢于打破生活的格局,去追寻心中那颗最亮的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qinggan/20180805/44547.html

合肥师范学院孟宣供稿

责任编辑:王世杰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