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山有蕨薇,隰有杞菜

时间:2016-08-24 11:21:33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 作者:文/邬敏 • 图/来源网络

点击:1962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sanwen/20160824/3383.html

山有蕨薇,隰有杞菜

爷爷爱喝枸杞茶,每吃过晚饭,总爱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抓几颗瓜子仁,就着枸杞茶慢悠悠地喝着。玻璃杯里的水总是被染成了透明的红色,里面浮满了甜软的红色小粒。小时候尝过爷爷的茶,便开始记住了枸杞的味道。长大后,自己也常将菊花和枸杞一起泡茶,只因《神农本草》曾提及枸杞菊花茶有清火明目之效。

读《诗经·小雅》时,在书中见到过枸杞的身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女子去北山采枸杞,在山麓云霞的尽头,望着归人离去的方向,落下一行清泪。满筐的枸杞,承载着女子满怀的思念和悲伤。而在书中别处的“湛湛露斯,在彼枸杞,显尔君子,莫不令德。”也提及枸杞的君子之德。

苏轼曾说:“神药不自闭,罗生满山泽”,北方多杞树,虽然枸杞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高,可南方还是比较少。《千金翼》有云:“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大体出于河西诸郡。”所以,枸杞原产地应该是宁夏中卫。当然,它在西北的地位也不容小觑。它是宁夏“五宝”之首,色泽红润,味道甜美,外国人称之为“红色金子”、“颗粒人参”。汪曾祺在他的《人间滋味》一书中对枸杞也是高度赞扬:“枸杞到处都有,开花后结长圆形小浆果,即枸杞子。我们叫它“狗奶子”,形状颇像,本地产的枸杞子没有入药的,大概不如宁夏产的好!”

枸杞生于北国,从小长于南国的我,不曾见过枸杞挂在树上的模样,直至去到枸杞岛。岛上的枸杞树随处可见,百利而无一害的茄科植物枸杞子,是岛上居民熟悉的厨房佐料里的一种。虽说南国枸杞不常见,但岛上气候适宜。可以春采枸杞叶,夏采花,秋采子。在坡地边角,崖边悬空的高处,和其它灌木一起生长,浑身长满尖刺,碎碎的绿叶之中冒出许多紫红色的小花,伸出淡黄的长蕊,旁边枝头也结了许多翠青色的小枸杞果。人们常在清晨采些带着晨露的新鲜的花,晒干泡茶、做菜煮汤。而秋风一过,挂在枝头的枸杞成熟,在阳光下凝成一颗,色泽如血,等待着有一双手将它摘去,将含蓄的甜蜜予以他人,也给视力微弱者以清明。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脑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枸杞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在古时已被发现。《本草纲目》一书中就有记载:凡用枸杞,拣浄枝条,取鲜明者流净,酒润一夜,捣烂入药。”而枸杞又常于西王母联系在一起,相传枸杞树是王母娘娘的手杖变成的,她挂在枝上的红耳坠便化成了枸杞子,泽被九州,所以枸杞子也被人们称为“红耳坠”。而在唐朝时期,润州的开元寺旁有一口山泉,山泉的上游长有枸杞树,枝繁叶茂,果实鲜红,状似枣核,果粒成熟后,落入泉中,寺里僧人常年饮其泉水,个个红光满面,益寿延年。原是枸杞长期浸泡在水中,泉水汲取了枸杞的营养成分,使僧人身体康健。

枸杞不仅可以入药,还可以入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曾经提及:“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桩,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他处者。”滋味甘甜不涩,是做菜的佳品。古代枸杞无非用来制药,酿药酒。而在近现代,枸杞的制作方式愈发多样。可以学着汪曾祺先生将枸杞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淖了,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种滋味,汪曾祺先生形容为:“极清香!”。而在妈妈的手下,枸杞便又是另一种做法。记得读高中的时候,妈妈爱给我炖枸杞乌鸡汤,为我补充营养。她将乌鸡切成块,放入沸腾的开水中,加入党参,天麻,红参,墨鱼,板栗,加盐,文火慢炖五六个钟头,待汤汁渐浓时,加入红枣,干荔枝以及枸杞,出锅后香气四溢,味道清甜,鲜美无比。我每次都会喝上两三碗。当然,妈妈常煮枸杞红薯粥,将白糯米与小米按一定比例混合,淘洗,待水开倒入锅中,加入红薯粒、西米,中火慢煮,她时不时得左右搅动,以免熬焦煮糊,出锅前,加入枸杞,红枣,盐、白糖。把盖一掀,粥红黄相间,粥汁粘稠,色泽鲜亮,十分香甜,散发出枸杞特有的清香。

山有蕨薇,隰有杞菜。一种植物,长在深山密林中,它的身上就能够听到自然的声音。生活的周遭变换,在它身上必然会流露出人性的悲欢,枸杞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人无法执掌它的内心,却都可以通过各自的生活和心情去解读它,见仁见智。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山有蕨薇,隰有杞菜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sanwen/20160824/3383.html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邬敏供稿

责任编辑:段亚光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