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三代人:一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小史诗

时间:2018-11-01 22:51:07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作者:陈可意

点击:1038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zhenqing/20181101/52688.html

德国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觉得它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但是对于三个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农村人而言,她们对于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

第一代人是我的妈妈。教育对她而言,是上小学,上初中,是在大冬天隔着汨罗江趟水过河去上学。她生于1876年,上初中的时候, “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综合教育改革已经推出好几年,农村教育却逐渐式微。

“当时一学期学费好像是两块钱。别看现在看两块钱很小,当时买东西都是一分一厘来计算。你外公还好,让我们三个姊妹都上了初中。当时竹山祁很多和我同龄的女孩子都出去打工挣大钱。”

“妈,那你后来怎么没上高中?”

“你妈学习不好,没考上。倒是你舅舅,考了两次高中,没考上,后来背着你外公偷偷借钱上职高。当时大家都说,上职高没用,花了好几千,不能直接上大学,也不分配工作。当时家里亲戚说什么话的都有,好在你舅舅争气,考上了杭州的一个大学。”

8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谈起教育,是一种模糊的怅惘。我想让妈妈用一句话来形容她的学习生涯,她想了很久,摇摇头,告诉我说,没有太多印象了,只是当时大家都觉得学习没用,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我想,学习无用论的悲剧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刮起一阵金钱的喧嚣,也卷走了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代人是我,在20世纪末出生的人。我上小学的时候,“撤点并校”政策正在实施。整个大新农设立一个学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十几个人,全校一共七八位老师。数学课、语文课、体育课是六个年级所有的课程。一个老师担任几个年级的课程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育设施老旧、编制老师严重不足是我对幼时农村教育的大致印象。

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加上大批民工进城在城镇地区打工的影响,两大因素促使家长把孩子早早送到城镇上学。小学进镇、中学进县是新农村我们那一代人最普遍的经历。读小学时,我在的城北小学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来自农村。读中学时,我在城关中学就读,学校里有一半的学生来自农村。去城镇地区就读成为大多数农村学子的选择。

“爸爸妈妈辛苦供你在城市读书,你自己也要努力。”这是我从小到大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分配好工作=拥有好生活。学习,考个好大学,这是我的人生目标。”这是我读六年级时写在作文里的一段话。现在看来,它不正确、不科学,却真实反映了当时农村学子求学的心境。教育,在当时的新农村人看来,只是单纯的课本学习,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向城市迁移的最好的跳板。

第三代人,是在2010年前后出生的人,譬如我的弟弟。“城镇新四化”衍生了“田园教育”这一新词。田园教育,是综合考虑农村社区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使农村教育走出一条既带动农村社区发展又促进农村学生健全发展的道路。它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复兴,带动了素质教育的崛起。2008年,新农村完小受到县政府的教育资助,在编老师从10多位发展到30多位,教学楼桌椅全部翻新,操场从一个水泥操场扩建为一个操场,一个足球场和一个篮球场,厕所全部更换为现代设施,学校总面积扩大到原来面积的一倍。学校开设课程从原来仅有的语文、数学、体育3门课程增设了英语、美术、音乐、思修、手工艺5门课程。在读学生由原来的几十位猛增到一百多位。包括我弟弟在内,新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在新农村完小就读。

傍晚时分,家长坐在房前屋后给孩子报默英语单词、检查课后作业并签字成为农村家家户户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每天给你弟弟检查作业可累了,不过,看到你弟弟的作业情况就知道他今天学习怎么样,做父母的心里也有了底。老师确实是辛苦。”我的妈妈对我说。

“孩子还小,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从对教育的被动接受到主动付出,新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极大改变。送孩子学习画画、舞蹈、钢琴、跆拳道……素质教育在新农村落到了实处。今年,我的弟弟在湖南省跆拳道比赛少儿组获得二等奖。

“教育植根于爱。”鲁迅曾说。2010年前后,民工返乡潮带来的,是一批有见识的新农民的回归,它为农村教育的复兴、素质教育的开展打下了根基。

我曾玩笑地问我弟弟:“你知道教育是什么吗?”

他很认真地回答我说:“反正不是只有读书。我觉得上学,不是考一个让爸爸妈妈满意的分数,而是让我知道了我想做一个像警察叔叔保卫国家的好人。”

我惊诧于他的回答竟同周国平的回答有着内在的一致:“教育,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抵也在于此。

从两代人的消极适应教育改革到第三代人的积极探索教育方向,农村教育在中国教育的最薄弱环节慢慢补上短板。从改革开放之初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影响下的读书无用论;从撤点并校、民工潮共同影响下的农村受教育人口向城市迁移;再从田园教育、民工大批返乡影响下的农村教育复兴……每一代农村人的教育,都烙下一个时段经济与政治的烙印。三代人的教育观从幼稚走向成熟,也代表中国农村从落后走向进步。它们构成了一部乡村教育小史诗,在中国的历史里挥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记: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新农村的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新农村正在运营的乡镇企业有调皮小子辣条厂,邻村前年新建了电子配件厂。经济发展了,教育条件也逐渐改善。虽然新农村的教育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每年依然有个别学生因为家庭情况困难而进入邻村电子配件厂打工以求在短期内改善家庭情况,希望国家补助政策能够更加完善,让每一个年轻人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未来。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zhenqing/20181101/52688.html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通讯社陈可意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