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校园频道

在党五十又五载,初心未忘志不衰——专访华师外院党员杨亲德

时间:2021-08-24 00:03:56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刘祺 蒋静雯

点击:650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people/20210824/102999.html

中国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刘祺 蒋静雯)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二等、一等秘书,中国驻新西兰使馆一等秘书、参赞的他,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回报祖国、回报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这是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杨亲德在采访中多次谈过的一句话。2021年,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55年,每每提到共产党,他都会不禁想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他说:“是党的阳光使我沐浴在幸福中”。

初心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

“我是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长大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我很感激党,给了我许多学习、历练和成长的机会,让我感到无比幸福”,这是杨亲德在采访中多次发自肺腑的感慨。

1942年,杨亲德出生于湖南省资江畔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不到一岁时,父亲病故,母亲一人抚养他长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他七岁,这七年旧社会生活让他尝尽了贫困的滋味。在他年幼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共产党的发展,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制度的巨变,让原本至多只可以读到高小毕业的他有了深造的机会。自那时起,“共产党”就犹如一束温煦的阳光,照亮了杨亲德的一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信念,也就此在他的心中开始萌发。

杨,.jpg

1961年秋,杨亲德考入华中师范学院英语系,并就此开始了与华师“不可分割”的60载的情愫。回想初入华师时,他听闻院党委书记刘介愚是一位“级别很高、学识渊博 ”的老干部,对其充满敬仰之情的同时也免不了些许敬畏。也正是在了解到刘介愚早年就投身抗日救国斗争,参办中原大学等光辉经历后,他的形象永远的镌刻在杨亲德的记忆上。

他说:“刘介愚等老一辈党员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带领师生将一大片遍地是坟墓的“鬼子山”改造成绿树成荫,桂子飘香的美丽校园,打造成为祖国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的沃土。他们那种为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在老一辈党员领导的激励和培育下,杨亲德在196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党的崇高敬意,直到今天也丝毫未减。入党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发生,他说当时学院的领导们被迫撑着红伞挨批斗的残酷场景仍历历在目。但他始终坚守着初心,坚定地拥护党,自始至终他都秉持着对党的感激和敬意,踏实工作,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党,为祖国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教育部指定我校和其他高校承担翻译联合国文件的政治任务,院系领导让李定坤教授担任译文的总校对,让杨亲德担任翻译组组长和副总校对,他欣然地接受了这重大任务。他团结全组成员,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以一丝不苟的作风紧扣“准确,通顺”的翻译标准,对译文字斟句酌,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近150万字的翻译任务,受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多次通报表彰,还代表学校在桂林召开的翻译工作研讨会上介绍了交流经验。

机遇 应改革春风 为教育外交历尽绵薄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新发展,同时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实施也将中国推入了一个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认知也从而发生了深刻转变,逐渐开放的思想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众多青年提供了外出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杨亲德便是改革开放春风所眷顾的一员,三次驻外工作、两次美英留学共计12年,这12年是他终身难忘的12年。

身在异国他乡,杨亲德时刻提醒自己要慎独自爱,不负党和领导的培育和期望。在驻外工作时期,他不仅需要高质量完成自己教育处的本职工作,还要配合馆内兄弟单位应对处理许多突发的涉外要案。其中令他印象最深的便是在他被派往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工作时发生的震惊全美的“9.13”血案。1983年9月13日深夜,西安交大派到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攻读博士的高顺泉从实验楼走回宿舍时被企图抢劫的三个黑人凶手枪杀。杨亲德受使馆领导派往处理此案,连夜乘机赶到现场处理此案,只见现场留有高顺泉的斑斑血迹,高是当时国内大学计算机教材的最早的编写者之一,因死者受害现场,他感到十分悲愤。经请示使馆党委,杨亲德在第二天上午立即召开了他在芝加哥地区一千多名中国留学人员紧急急会,请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领导到场,向美方提出了严重抗议,强烈敦促美方立即缉拿凶手并绳之以法,依法赔偿中国留学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补偿死者家属子女。在经过四十天的谈判、调研以及案件跟踪后,案件最终得到了正义的解决,高顺泉的妻子和三子女都由伊利诺伊大学提供资助,到该校攻读博士学位。

杨.jpg

杨亲德感叹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之所以胜利,离不开有祖国作为强有力的后盾,离不开使馆党委的正确指挥。也正是遵照周总理“外交官应是不拿枪的军人”的指示,他在处理类似案件时,不畏艰险,不断积累经验,尽力维护家属的合法权益。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12年,不仅提高了杨亲德的英语实践能力,也让他充分得到了历练,加深了对西方社会的本质的认识。在他结束了驻外机构的工作,完成留学研修的任务后,按时回国返校工作,回报祖国和学校对他的支持与培育。

情愫 报党之栽培 扬教育伟力

“兴国之道,教育为本”,杨亲德深知只有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才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才能让中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屹立于世界之林。于是他抱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党以及学校的感激之情,竭尽自己所能,为学校的教育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亲德在携其妻子刘再娣到新西兰大使馆工作后不久,就依国内批准,成立了驻新西兰大使馆教育处。在他们共同努力下,中国在新西兰的留学人员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四年内,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使汉语课程的开设在新西兰的中小学得到初步普及,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同时,杨亲德也未忘培养他的华师这片沃土,驻新期间建立了华师同新西兰多所大学的校际交流,为华师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较多赴新研修的机会。

在讲述其驻外工作经历和感受时,杨亲德最有感触的时刻便是出国前去机场搭机的路上。每当送他的车辆经过天安门广场时,他总会仰望那一面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他说:“每次透过车窗看到国旗在空中飘荡,我都会心潮澎湃。暗自下定决心,绝不辜负祖国赋予的使命,一言一行都应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准则”

在身处异国他乡,为外交事宜奔忙之余,杨亲德争分夺秒地学习,每天至少阅读一篇当天的当地新闻,提高自己的英语专业水平,不仅仅是为了工作需要,也是为重返华师,继续从事教学做准备。在他兼任华师外事处长的8年时间里,他一直担任英语系的全职教师并每天至少教学6小时。他自编教材,率先在系里开设了选修课“英美诗歌赏析”深得学生喜爱。同时,依旧怀着“感激和回报”的初心,不断拓宽华师对外交流的渠道,扩大华师的对外影响力。“是的,我对华师,情有独钟”,这也是杨亲德对华师和华师不可割舍的情结。

誓言 脚踏实地 勤奋务实 不断学习 勇于攀登

在询问杨亲德对于“大学生入党”的想法时,他表示:“青年学生要有家国情怀,更要清楚大家和小家的关系。时刻牢记,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青年党员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支柱和活力源泉,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朝气正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

再一次强调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他表示党和国家提供给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参加工作等宝贵的机会。无论是否是党员,青年学生都应该坚持拥护党,把个人的学习与理想建立在国家需要的基础上,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要有不断学习,敢于攀登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既然入党,就要有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从在党旗下举手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将誓言牢记于心,化作行动。他回想起在陪同刘介愚校长看望香港校友的场景时,不禁感慨共产党所取得的胜利,离不开这一批饱含赤诚之心的老党员、老战士。而青年党员正是要学习前辈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将“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谨记于心,无愧于党的信任与栽培。

年迈八旬杨亲德见证了桂子山上的梧桐从树苗之初到与人齐高,到如今参天成荫,见证了这片育人的沃土培养出一代代国家栋梁之才,六十年的相识相依,使杨老和华师结成的情愫犹如母子之情。入党五十五载,他用自己最炽热、最虔诚的心,用自己最真实最具体的行动验证诠释了他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时的承诺。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people/20210824/102999.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