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校园频道

巍巍珞珈 百年名校:武汉大学概况

时间:2016-04-06 02:17:49 来源:武汉大学 作者:文/武汉大学 • 图/武汉大学

点击:14882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university/20160406/6.html

武汉大学校门

武汉大学简介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5年,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73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87亩,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5个学院(系)。有124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8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10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5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65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1886人,硕士研究生16625人,博士研究生6741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37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577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2015年12月更新

武汉大学百年校史

武汉大学校门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舍。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发展速度加快,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现已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格局。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3年,百年校庆盛典。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成立新闻学院。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标识

武汉大学校名

武汉大学校名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更名为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校徽

武汉大学校徽

现行武汉大学校徽为1993年庆祝百年校庆时设计的图案。校徽图式为圆形,上方为武汉大学英文校名,呈弧形,表达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中居学校老图书馆造形,表达学校独有地标特征和文化标志;中间下书阿拉伯数字“1893”,表明学校建校年代;下方为中文汉字毛体校名。

武汉大学校训

陶德麟书写的武汉大学校训

陶德麟书写的武汉大学校训

1993年,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我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武汉大学校歌

现行武汉大学校歌为1998年所征集,陈望衡等作词,陈国权谱曲,歌词为: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

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

百年沧桑,弘毅自强,

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

啊,美丽的珞珈山, 多少雄鹰竞翱翔。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

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德业并进,求是拓新,

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

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武汉大学校庆

武汉大学校庆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并获得批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正式创办。后来,学校将11月29日定为武汉大学的校庆日。

武汉大学“珞珈style”造型宣传

武汉大学“珞珈style”造型宣传

“珞珈style”是武汉大学校庆年推出的文化项目之一。将武汉大学英文名首字母W、H、U,即W:追逐梦想,H:顶天立地,U:家是珞珈,借助肢体语言作进行创意演绎,直观生动地传播和表达珞珈情怀。为全球武大人在聚会等特别的日子、标志性人文景点等特别地点进行单人演绎或多人演绎提供范本,也欢迎您在此基础上自由创作。这是中国高校第一例官方发布的宣传造型,也是武大人共同的文化符号、心灵密码、精神纽带。

武汉大学现任领导

武汉大学校党委书记韩进简介

武汉大学校党委书记韩进

韩进,男,汉族,辽宁营口人,1959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8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3月参加工作,现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二级职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并当选为省委委员。

1977年3月至1978年2月在北京通县大杜社公社插队;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至1989年5月在国家教委计划财务司工作(其间:1983年11月至1984年10月在清华大学教务处锻炼,1984年12月至1985年8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进修“IIEP”);1989年5月至1993年9月任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计划一处副处长(其间:1992年3月至1993年3月在山东平度市支教锻炼);1993年9月至1997年3月任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事业计划处处长(其间:1995年9月至1995年12月国家教委机关党校培训班学习);1997年3月至1998年8月任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副司长;1998年8月至2004年12月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2004年12月至2010年11月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其间: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在中央党校第29期中青一班学习);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黄冈市委副书记(正厅级);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任鄂州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2011年4月至2011年6月任鄂州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市长、党组书记;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任鄂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2013年2月至今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先后主持、参与制定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参与制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参与制定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武汉大学校长王晓红简介

武汉大学校长王晓红

王晓红,男,汉族,1959年6月出生,重庆合川人。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八大代表。工学博士(中国重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历任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副校长,2003年1月任重庆大学校长,2004年7月明确为副部长级干部。2010年12月任武汉大学校长。

自1982年以来,一直从事水射流破碎煤岩技术及其在矿山安全与环境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开发工作,建立了多相振荡射流及其破碎煤岩理论,创新性地研发出多相振荡射流抽采瓦斯技术和多相振荡射流破碎硬煤岩技术。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固体磨料在自激震荡流中的混合机理及脉冲磨料水射流的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l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际性学术奖2项。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university/20160406/6.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