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校园频道

短视频里的“旋生旋灭”:我们是反抗还是拿回主动权?

时间:2021-11-12 12:49:39 来源:临沂大学 作者:缪彩霞 周瑞

点击:666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211112/105734.html

短视频里的“旋生旋灭”:我们是反抗还是拿回主动权?

《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发现,在休闲时间里大约有38%的人在刷手机,排在手机耗时前三位的是刷短视频、打游戏和追剧。在整个社会上的调查结果是这样,那么作为临沂大学的学生,我们想知道大学生刷短视频是否会在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上有影响和他们对短视频中个性化推荐的看法。

“旋生旋灭”的时间——短视频影响我们的注意力?

致使成“瘾”?

近些年来短视频迅速崛起,抖音成为全民青睐的短视频平台,追求潮流的大学生无疑成为其忠实用户。短视频内容丰富,时长普遍较短,迎合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然而这种东西看久了会让人感到疲劳,甚至很难集中注意力。大二的郑同学表示:“刷短视频时的注意力是越来越集中了,不被外物所打扰,时间也没有限制,有时候就算有人叫我都反应不过来,只要刷了短视频就感觉对其他任何事情都不怎么关注了。”我们觉得这可以归为“上瘾”。短视频让人上瘾的机制是通过视频中的内容让人不断产生多巴胺,让人感到开心和愉悦。大学生一天之中总是少不了娱乐时间的,对于能够让他们产生愉悦的东西,时间一长便容易上瘾,尤其是在结束了一天的课程之后。

支离破碎的注意力

但是短视频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上瘾”。我们曾问过传媒学院的李同学多久没有沉浸式地阅读一本书或者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她表示:“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但是我知道好像挺久了。现在几乎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想打开抖音看一会儿视频,就算想看本书或者一部电影都看不下去,脑子总是会想到别的事情上去,不可能完全集中于书本或影片剧情上。”短视频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所了解到的之时以及发生的事件都只停留在表层,深层的看不到,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长此以往,大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狭隘,变得越来越迟钝。

会造成脑损伤?

临沂大学张老师提到:“长期看短视频只使用了大脑其中一部分脑区,如果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整个前额叶都会参与,根据用尽废退的理论,长期沉迷于短视频,脑细胞的代谢会受到影响。”更极端的话,如果每天看8小时短视频,坚持10年,脑功能会受到持续损害,而功能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结构的变化,即脑结构的损害。这是物理层面上所造成的严重损害。

精神上的“反抗”与“躺平”

对于精神心理层面上,传媒学院的李同学也提到:“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的营销号和某些所谓的网络大V,借助于短视频这一平台,疯狂地炒作,歪曲某一事实,传播错误的信息,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尤其大。现在是一个短视频相当流行的时代,一阵网络风就会吹很久,我们大学生很难去辨别真假。”长时间的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大学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本来注意力就不是那么集中,这样一来,大家就更容易被带偏,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自己缺乏客观辩证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普遍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是十分危险的。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社会建设国家的主力军,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是有理想有目标有智慧有能力的群体。短视频吹来的这阵风,有人选择奋起“反抗”,有人却甘于“躺平”。李同学是这样看待的:“总体趋势会更倾向于躺平,但也不是完全躺平,躺平之中也有着无声的,默默的反抗,只是没有大张旗鼓的反抗来的强烈。毕竟现在大学生间的内卷也挺严重的,大家在竞争什么、冲刺什么、在哪个方向努力都是默默的,不想让别人知道。”

“旋生旋灭”的影子——个性化推荐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同质茧房

“同质化的内容看久了,再好看也会审美疲劳,而且这样会导致刷不到新鲜的内容,对软件也会失去兴趣”,当我们采访有关个性化问题时,李同学这样回答道。显然,短视频个性化推荐在观看前期会给用户带来迎合其兴趣的优点,但同质化事物变多以后,就会有审美疲劳和兴趣点转移的情况。个性化终究不是人性化,它不懂你什么时候会“变心”,有些事物并不是一直都在我们的需求点上,就像张同学给我们的比喻,“例如我想拍结婚照,刚刚通过APP推荐下单,可拍完之后还是给我推荐结婚照,而我已经不需要了”。除了让娱乐的同学们头疼,想通过短视频拓展学习范围和眼界的同学也因其困扰。“我想多学点儿不一样的,它(指APP)却老是给我推荐同一类的知识视频,(甚至)里面还有不同博主说一模一样的文案和错误的知识”,李同学苦恼的说道,“我明明想走出同质,却仍在同质的圈子里转圈,这也使我不得不放弃让它给我推荐的方法”。可见,学生想要向有海量知识的老师寻求知识,可这位个性化推荐老师的因材施教过于因才,大量灌输同质事物,让他们的个性变得越来越局限。

审美会出现疲劳,知识搜寻会有局限,与之相伴的还有同质内容的迅速更迭,这就使许多大学生掉进同质的莫比乌斯环而不自知。例如某平台的变装系列视频,bgm服装经常换,tag变装是习惯。许多创作者为博取流量,加之拍摄发布视频的门槛较低,相似、抄袭甚至有错误价值观的短视频层出不穷,加固了创作同质的茧房。

创作同质→推荐同质→观看同质,构成了小屏幕里短视频无形的链,甚至是圈。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观看同质是包住我们的第一层茧房;在我们模模糊糊看到的地方,推荐同质是又一层茧房;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创作同质与里面的两层茧房融合着,正让我们拥有一个“个性”的世界。许多人乐在其中,看得到视频却看不到日渐缩小的世界,值得庆幸的是,有很多人正努力撕开茧房的阻碍,主动去看外面的世界。

我们都穿着皇帝的新衣

提到个性化推荐,很难不提起与之相关的隐私问题。对此,我们采访的同学持有不同的看法。大数据专业的舒同学有强烈的反抗态度,并在采访中向我们解释了短视频个性化推荐背后的算法机制,泄露隐私可能会有,并直言“这太可怕了”。而新闻学专业的王同学却是一种相对淡然的态度。她觉得大数据之下这种问题不可避免,自己会根据APP使用隐私的“过分程度”来决定要不要反抗,“个性化推荐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去反抗”。据舒同学向我们提供的算法机制来看,短视频推荐背后存在一个拟合矩阵,首先会对用户观看内容进行评分、相似度计算和形成画像,然后进行推荐,呈现给用户大量题材或拍摄手法相似的视频。过程看起来很清楚,个人信息在第一步就进入了拟合矩阵,可我们只在终端体验,无法得知究竟哪一步会真正的让隐私出逃。而隐私究竟逃没逃,却也是另一个问题。

算法机制下的个性化推荐虽然可能会泄露隐私,与个人想保护隐私之间存在矛盾点,但从用户体验和平台收益来看,两者又何尝不是相互依赖的呢?

给桎梏套桎梏

舒同学正在与算法博弈,虽然不像有人开玩笑的说“没事的时候,我都把手机放收音机旁边,让她学习下国家的政策”这般,可她每天控制看手机屏幕的时间,关闭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的应用权限,自己主动寻找知识而不是等待短视频推荐,“算法休想控制我”,她说。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毕竟在APP启动之初,谁会想被个性化推荐禁锢住呢?又有谁会真正的把隐私条款打开从头到尾认真的读一遍呢?平台及其算法应该也给自己套桎梏,必须做到守法,一是法律,二是法度。并鼓励原创IP,经典IP的打造,严格规范视频内容的抄袭现象和错误价值观的传播。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短视频平台的自我约束和我们主动的学习,三者共同努力,找到科技进步与个人权益的平衡点,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短视频的选择和改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决定。但就我们来说,一个个正青春的大学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不应该沉溺于旋生旋灭的世界里。不要被科技束缚了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想象力,不如试着将其作为一个桥梁,去发现这个世界给我们的特别的浪漫。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211112/105734.html

临沂大学(缪彩霞、周瑞)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