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范海涛回到了北京,做了6年财经记者,她的职业生涯碰到了瓶颈,她时常思考:接下来我想写什么?
2008年, 她采访到了当时还在谷歌中国当CEO的李开复。稿件给李开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开复对她提了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今天,回忆起这个对话,她说,当时真的是随口说出来的,“我看了很多您的资料,非常钦佩,我能给您写个传记吗?”李开复的回答在一个月之后到来:可以。
这之后,范海涛开始了最愉快的写作过程:“早上6点就起床,想写,想一直写。”
从2008年采访陆续开始,到2009年9月《世界因你不同》出版,整个过程给范海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李开复自己接受采访,也请同学朋友帮助回忆,核实细节。与其说是范海涛帮助他完成了一个人生梳理过程,不如说是他给了范海涛一次职业上的言传身教。
今天,李开复已经从采访对象,变成范海涛的人生导师。
因为李开复,范海涛认识了很多李开复身边的年轻人。他们或者是知名网站的创业者,或者在大型的跨国公司或摩根斯坦利这种知名的投资银行工作。他们除了美国名校毕业,见多识广、英文特别好、思维敏捷之外,还特别的多才多艺。有一个叫Ben的男孩,特长是跑铁人三项,每天早上都是骑着车去上班。还有一个从斯坦福毕业的男孩,一到她家,就开始发面,然后打开烤箱,烤出葡萄牙风格的小面包。除此之外,他们更多的谈论是如何改变这个社会,以及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一切,让范海涛燃起出国留学的梦想。
那些年轻朋友们不仅给她打开了新世界,也激励着关注她的粉丝们,如何影响世界,改变自己。他们的思考也令范海涛思考,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当她不顾一切想要改变的时候,已经年过三十。而在她获得了成功,完成了七年职场生涯的转折之后,她的人生又回到了零起点。
她其实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记者,记录是自己的天责。于是,有了留学美国两年间的7000多条微博。12万粉丝追随她的酸甜苦辣求学之路,为这个敏锐而多思,勤奋而积极的“海涛姐”叹息和欢呼。
从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硕士毕业以后,她做了一年新浪网的驻华盛顿记者,为的是更好的了解美国政治、社会和文化。这期间,她采访了很多美国的议员,政客,以及文化名人。她和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奥利佛•斯通侃侃而谈并且录制了采访视频。她也采访了新闻博物馆的多媒体副总裁,探讨纸媒怎么转型。
“我时常觉得,两年时间学习到的东西难以总结,这个过程如同一场化学反应。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好像已经由不同的分子组成。课堂里的学习让我感觉登陆了另一个星球。而生活里的磨难,像是一场无休无止地通关大战。凡是经历过的人都懂的,这是一场关于人生的综合工程。”这是她毕业回国工作之后发出的一条微博。
“我人生的终极理想,就是开办自己的口述历史工作室,为更多的人纪录人生,为这个时代做有意义的纪录和见证。”范海涛说,其实从16岁开始,她就已经学会了用勇气接受所有好的,或者坏的事实。她开始用理想主义者的方式生存。如今的她也实现了当时的梦想,并一直在为此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