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巢湖学院学子实践活动之淮南八公山豆腐寻访之旅

时间:2016-09-01 15:45:58 来源: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文/许燕 • 图/桂镁倩 谢继强 陶俊

点击:1734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60901/3614.html

八公山豆腐——舌尖上的艺术

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三下乡“青·城”实践团队来到淮南八公山大泉村,怀着对八公山豆腐文化的崇高敬意,寻访了中国的豆腐之乡。八公山大泉村,地处八公山南麓,依东淝河,是世界上第一块豆腐的诞生地,素有“中国豆腐村”之美誉。这里的村民大多以做豆腐谋生,世代相传,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套好手艺,做出的豆腐细、白、嫩,深受群众欢迎。

从市区到达大泉村有大约半小时的车程,抬头即见高高耸立的村牌坊彰显着恢宏的气势,牌坊上书“中国豆腐村”五个烫金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寻访豆腐传承人

2012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专题讲述淮南八公山豆腐,片中豆腐美食的主人公是八公山乡大泉村的村民胡学兵,胡师傅也是我们此次寻访的对象。因为大泉村住户很多加之路线不熟,团队辗转曲折,多次向村民问路才找到了胡师傅的家。碰巧胡师傅从外取水回来,准备做豆腐。为了不耽误他的时间和工作,团队成员便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口头采访。

巢湖学院学子实践活动之淮南八公山豆腐寻访之旅 向居民询问胡学兵的住所

向居民询问胡学兵的住所

早起泡制,上午去寿县城卖豆腐,供不应求。吃完午饭就开始做豆腐,一下午两三百斤的新鲜豆腐就储备好留作次日再卖。胡师傅告诉大家这就是他的一天。虽然上过央视,见过世面,但是胡师傅身上却没有一股浮华之气,一身简单的T恤却很有神采,憨厚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取水、买豆腐的交通工具也只是一辆三轮车而已 。谈起做豆腐的初衷,胡师傅一脸淡然,和大家讲了很多心里话。

巢湖学院学子实践活动之淮南八公山豆腐寻访之旅 胡学兵取水回家途中

胡学兵取水回家途中

“做豆腐这项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祖祖辈辈都是吃的这碗手艺饭,传到我这辈的时候时代已经变了。八九十年代正是国家发展的好时候,村子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开始去大城市奋斗,不少人都挣到了钱,这样一来村子里反倒没人了。当时我也想出去闯荡一番,后来我父亲把我叫到了跟前,跟我讲豆腐这门手艺是祖辈一直传承下来的,咱们从生下来就注定吃的是这碗饭,人不能忘本,咱们村年轻人都出去了,你再一走这门手艺就绝了,不能让祖宗的东西在咱们手里断了。听了父亲的话就留在了村子里,日复一日的守在豆腐旁,已经30多年了。我的家在这里,根就在这里,不管这世道怎么变我相信人心是不会变的,现在也没有其它的了,就想着能把豆腐这门手艺一直传下去。”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大家都知道,这背后蕴藏着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工艺传承的背后又需要多少汗水的付出,看着胡师傅的面孔不由得肃然起敬。

巢湖学院学子实践活动之淮南八公山豆腐寻访之旅 胡学兵在家中做豆腐

胡学兵在家中做豆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人们的三餐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喜面食,南方人偏好米饭,八大菜系口味各有特色,历史和地域的差异造就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遍地开花各有千秋。据说八公山的豆腐之美,得益于八公山的泉水,酿一壶好酒,烹一殴好茶,都需要好水,好水之于豆腐,亦是如此。

为了见识一下大家口中的“八公圣水”,团队几名成员跟随着村民来到了取水地。一口四方的水井,体积不大但清澈见底。大家纷纷忍不住捧一掬轻尝味道异常甘甜。村民自豪的说:“八公山豆腐就是采用上好品质的黄豆作原料,加八公山的泉水以及世代相传的独特技艺精制,所以其成品才晶莹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质地细腻、清爽滑利、美味可口。”

文化遗产无价,保护行动有我

一天的考察采访结束,伴着落日的余晖,走在长长的街道,大家和胡师傅以及村民告别,离开了这个中国豆腐文化发源的地方。

八公山豆腐的美誉度,也许并没有带来额外的附加值,大泉村村民的苦心孤诣在现代机械的碾压下也有点力不从心。点卤技巧需要多年技艺的积累,短期内难以培养出能够精准掌握工艺的继承人,这就导致无法分散经营。对于一项已经流传两千年的技艺,我们希望它站得更高,走得更远,但又不希望其因迎合时代的脚步丢掉传统的精髓。文化不能静如止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既需要外部的社会支持,也离不开内部的“自我救赎”。既称之为“遗产”,必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历史中走来,对传统的敬畏和对“刻板”的工艺坚守才是其核心竞争力。

巢湖学院三下乡“青·城”团队赴淮南八公山大泉村进行豆腐文化调研行动的队员们用热情承担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用青春谱写对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的篇章。队员们在用自己的青春与激情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添砖加瓦,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夺目光彩,迸发出新的生机!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是当代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守卫精神家园,是所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60901/3614.html

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陶俊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