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巢湖学院学子赴丁家桥镇小岭村深入了解宣纸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6-09-01 16:03:04 来源: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文/牛芳 • 图/谢继强 俞贵 郭浩

点击:686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60901/3615.html

宣纸的背后——竹编纸帘的艺术

宣纸誉驰古今,行销中外,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徽墨、湖笔、端砚一起被称之为文房四宝,与中国传统书画一道被人们列为文化珍品。然而,作为捞宣纸的竹帘,虽是同宣纸与生俱来,却鲜为人知。在诸多论述造纸的文字记载中,虽对造纸过程有详尽的记述,但是对纸帘的制作工艺却研究较少。仅有《天工开物》记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后再无专门的文字记载。

苦竹成丝,丝成纸帘

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三下乡“青城”实践团队满怀期待一路询问,在警察叔叔的指引下步行八公里终于来到了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这里群山环抱、溪水潺潺,文化气息浓厚,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曹一松的父亲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纸帘的生产工序。

竹编纸帘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都精细周密,是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科技所替代,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产的苦竹,是制作纸帘的原料,从上山选材到剖竹、撕篾、油漆、下架,整个竹帘的生产有4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几乎无法用机械操作,第一道工序就是手工把一根根竹子剥成一毫米粗细的蔑丝。曹一松:“光剥成丝,像这个一掰开然后剥,完全用手工来剥。一个人一张纸帘快要三天半的时间,慢要四天多点,小四尺的”。多年来,多少粗壮的苦竹在他的手中化成了薄如蝉翼、细如蚊足的“绕指柔”。

巢湖学院学子赴丁家桥镇小岭村深入了解宣纸背后的故事 曹一松父亲在撕篾

曹一松父亲在撕篾

代代传承,繁复精美

随着进一步的沟通我们得知宣纸纸帘制作工艺有百分之八十遍布在丁家桥镇小岭村。千余年来,纸帘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世代相传,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完全掌握。现如今,随着工业造纸的发达,传统手工作坊逐渐萎缩,纸帘的打造也更加有限。

曹一松,已是制作纸帘的第七代传人,小时候,父母在家打纸帘他也看样学样,久而自通,好像很自然地就进入这个行当里来了,因而,18岁的他退伍后没有继续在外闯荡,而是选择回家接下祖辈的这块招牌——小岭红鹿。有时一家人在树荫下一边工作一边说笑,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又使得家庭更加和睦。拜访时,我们惊诧于传统纸帘制作的复杂、繁琐和精美。目前,小岭村已成为竹编纸帘生产的特色村,生产的竹帘供应全县大部分宣纸生产厂家,部分产品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岭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用另一种方式传承、保存这份这份珍贵的纸帘文化。据小岭村党总支书记曹义胜说,从事电商的比较多,有四十多户,小伙子大学毕业回来都在这边搞电商,做的很好。

巢湖学院学子赴丁家桥镇小岭村深入了解宣纸背后的故事 曹一松父母在制作纸帘

曹一松父母在制作纸帘

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现今懂得完整的纸帘技术的人已经不多,随着工业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艺面临新的挑战。当我们询问道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竹编纸帘有没有新的发展方向时,曹一松的父亲笑答道,传承技艺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创新,如今,他不仅能编织龟纹、鹿纹等十几个品种的纸帘,还可以为知名书画家定制的专用纸帘。他说:“现在目前市场上只要你能看到的纸的花纹我都能做出来。像他们名家要定做自己的专用纸,以后别人仿不了他的字画”。

也有很多东南亚的客户下单订制门帘,式样各异,曹一松可以根据顾客订单要求设计尺寸和样式,顾客多半会多次定制,也为竹编纸帘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了新的发展渠道。

巢湖学院学子赴丁家桥镇小岭村深入了解宣纸背后的故事 带有鹿纹的纸帘

带有鹿纹的纸帘

一门技艺,一份坚守

在曹一松心里,存着一本“自然日历”,他知道哪个季节的竹子柔韧度最高,什么样的天气最适合打制竹帘,他会契合着大自然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纸帘制作是十分繁复和考验技艺的工艺,现在越来越少的人把时间消磨在这种既简单又机械的手工劳作上,真正的手工纸也越来越少。讲到这,曹一松不禁黯然。

于他而言,竹编纸帘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信仰和情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深思的东西,当远离浮华,还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来为民族文化为一门技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行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记忆,我们感受到的是手艺的温度。

即便纸帘技艺本身不发生任何改变,外部世界的巨变,也已使它存在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更多时候,它不再是一门职业,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遗产、一种爱好、一种艺术,甚至一种象征。手艺是有温度的,这份以手而绽放的艺术,直抵人内心的朴素情感。在一丝一缕,一梭一贯间,时光慢慢流逝,又仿佛在细密的竹丝中成为永恒,这才发现,有一种有趣叫始终如一,它不合时下的浮躁与便捷,它重复单一,它古朴幽深,它需要耐心和坚持,它简单也繁复,却是手艺人终生信守的东西 。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60901/3615.html

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陶俊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