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莆院学子暑期三下乡感悟:展七十育树蓝图

时间:2019-08-18 19:23:44 来源:莆田学院 作者:文/林梅灵 • 图/林雪婷

点击:318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90818/72482.html

实践队队长与林老校长互动,交流对“互联网+教育”的观点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7月9日,在队长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去拜访了官桥中学附属小学的老校长——林坤山老师。林老师以茶会客,带着我们领略了官桥中学附属小学的悠久历史。无论是校园的百年变迁,还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深深震撼着我的内心,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身上那种良好的人文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

IMG_2175_mh1562642718651_meitu_2.jpg

老校长亲切地给队员们讲述校园的百年变迁。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建国至今已有七十载,而官桥中学附属小学也已有近百年的校史。林老师手起手落间,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个跳动的精灵在水中游走。欣赏着茶的舞姿,倾听着怀旧的话语,鼻尖是淡淡的茶香,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IMG_20190712_131323_meitu_3.jpg

“安溪官桥学校六十周年校庆纪念册”中仍保留着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在过去艰辛的学习条件下,孩子们仍然怀抱着热烈的求知精神。

那是1922年,侨胞陈迴义、陈丙丁创办的曾郁小学(官桥中学附属小学的前身)在官桥集镇东边的山丘上建成。那时条件有限,教室是由泥坯砖,杉木梁,瓦屋顶构建成。而校园没有铺水泥地,一到假期就长得荒草遍地。当时的课堂,大多是一位老师,一本书。三四个同学挤着共用一小张课桌,用小树枝当笔在地上写字是常有的事。哪怕条件如此艰苦,老师教书育人,同学们求学问道,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将我们折服。

笔尖在泛黄纸页流泻下的,正是彼时的潋滟年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7年,政府接收学校,许多侨胞继续捐资兴学,不管是教学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到了1983年,学校改制成立中学,附设小学,命校名为“安溪县官桥中学”。看着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我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看到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楼房掩映在花木之中,高耸的钟楼矗立在教学楼之间,宽敞的操场旁,绿樟树挺拔俊秀,学校四周的桉树、白桦树、芒果树枝繁叶茂。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都有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飘出窗口,犹如一首荡气回肠的乐曲在校园里回荡。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下一个个遒劲有力的方块字,带领着同学们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老师们努力地扮演好孩子们“幼小心灵的播种者、童蒙养正的奠基者、良好习惯的塑造者、生活状态的辅导者、理想目标的引导者”的角色。我切身地从中体会到“文字的力量就是爱的种子”。

IMG_2015_wps图片_meitu_4.jpg

官中附小现在的学校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的每间教室都安装上了智能的“班班通”。

杯中氤氲的茶音和温度刚刚好暖了欢喜的指尖,我回过神来,轻啜一口,顿觉神清气爽。理智与感情相溶,回味与反思交织,梦想与现实碰撞,而希望在我们脑海中点燃。在与林老师的交谈中,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份情怀,他们用尽一生去捕捉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并让他们发光放彩。”我不由感叹师者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有人说:“教育是温暖的,需要我们静静聆听童心的呼唤。”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悄无声息地走进课堂。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或不可缺的发展趋势,但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而在互联网与教育“亲密接触”的当下,保持一份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在欢笑中体验,在感动中聆听,在触动中分享,在思索中践行!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90818/72482.html

莆田学院“建国七秩 育树百年”暑期社会实践队林佳琪供稿

责任编辑:党延红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