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手中舞柳条,心间存信仰

时间:2020-01-30 11:53:48 来源:潍坊学院 作者:邢向英

点击:464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200130/77992.html

潍坊学院文学院小橘灯志愿服务队在柳编传习所门口的合影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重要的手工艺传承千年而不绝,历经岁月磨难而不息,在新时代的中国更加熠熠生辉。潍坊,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拥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潍坊学院文学院的学生,我们有幸开展非遗系列社会实践,领略潍坊非遗的魅力。

柳编,兼有实用性与审美性,它将传统的造物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不同编织方法融入不同的器物。禚元兴,高密柳编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柳编行业32年,在柳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潍坊学院小橘灯志愿服务队不远千里,来到高密市曹疃村只为接近那手中的惊艳。

那天恰好逢集,我们的车在集市另一边无法直接到达禚老师的家,于是我们在集市口就下了车,步行穿过拥挤的人潮,终于看到了那块逆光而来的牌匾——柳编,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传承人——禚元兴老师。禚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穿过了堆满柳编制成品的狭窄的小屋,来到了一个露天小院,院子里晒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簸箕、小箩筐、小笸箩,还有一捆捆粗细不等的柳条。由于柳条只能在湿润的时候才更具有柔韧性,所以柳条编织通常是在地窖中进行。我们跟随着禚老师的脚步来到了他家的地窖,拉开一扇低矮的木门,脚下是一条狭窄的楼梯,顺着楼梯走了十余步,就看到了一间柳编的工作坊。有在打底的,有在勒编的,有在使用模具的,有在锁编的,还有在收口的……二十多个手艺人做着柳编的不同流程,只一眼,就能为之震撼。见于此处,突然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潜先生的桃花源是梦幻的、美好的、不切实际的,但是此时的地窖是潮湿的、昏暗的、现实的。即使昏暗潮湿的地窖,也隐藏不住手艺人师傅们手中舞动的柳条,它们在散发着金黄色的光。

IMG_20200111_101422.jpg

小橘灯志愿服务队队员在观察师傅们柳编的过程

我们看着打底的师傅们将线熟练的穿过一根根柳条,再收紧,一趟一来回,柳条紧凑,纹理精细;使用模具的师傅们将模子放在已经打好底的柳编上,然后隔空穿线、收紧、剪去多余的柳条、压边,笸箩、簸箕等的原型就一一呈现;还有收口的师傅,隔着宽柳条,压紧笸箩口,用刀快速的从宽柳条边缘划过,不带一分犹豫,然后在割平口之后再用细柳条将宽柳条编在里面固定住……一步步,都倾注了柳编师傅们的精力和心血。所谓工匠精神,即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所谓大国工匠,即是不论行业种类用自己的巧手、匠心筑梦的人们。捧起柳编,我们不禁心怀敬畏,心存震撼。

IMG_20200111_101520.jpg

柳编师傅在进行锁编、收口的工作

在我们与禚老师接触的这一天里,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了禚老师对文化的尊重与敬仰。他将文化融入柳编,他说“每一个行业都应该与文化挂钩,一个行业一旦缺少了文化素养,就是一个失败的行业。”是啊,在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忽视文化。

小橘灯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在采访柳编传承人禚元兴老师

高密一行结束,我们在离开高密时已是暮色沉沉。匆匆驶过灯火闪耀的村庄,汽车疾驰在马路上,忽然发觉非遗文化静水流深,隐于寻常;柳编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而不断;而传承人们于闹市中寻一僻静处匠心打造,只为那手中的信仰。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200130/77992.html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邢向英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