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因爱奉献,怀抱感恩之心 超越平庸,争做青年领袖

时间:2017-07-01 11:07:20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文/沈梦星 • 图/李宁

点击:8561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riji/20170701/6593.html

周元琳老师和志愿者们分享她的公益之路

中国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沈梦星)2017年6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五四爱心学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志愿者们齐聚在芜湖市旭日天都“好德之家”亲民服务中心,展开“好德青年领袖”传统文化弘扬志愿者特训营活动。志愿者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点亮了服务中心的那一方天地。

特训营邀请了很多芜湖文化名人、老师,他们有的已过不惑之年,有的甚至年逾花甲,连夜从外地匆匆赶回,亲切地称呼志愿者为“我的孩子们”,和志愿者们分享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中汲取的理想信念。

因爱奉献,感恩无悔

周元琳老师是安徽师大的硕士生导师,和癌症抗争了十年至今,但在她的脸上始终可见的是浅浅的梨涡。虽然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却始终笑对苦难,工作之余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宣讲,举办各种大小公益活动数百场。周老师感恩一切:感恩父母赋予了她生命,感恩每天给世界带来生机的风雨云日……志愿者王春在札记中写道:“周老师的人生经历所蕴含的正能量,像一颗善的种子,慢慢地在我们的心里生根,总有一天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周元琳老师以《中庸》“大德者,必受命”为引,鼓励青年志愿者们“存善心,行善事”,学习国学经典,修身正己,才能化人。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缺失,人们无限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只看重分数、技能,不注重德行教育。而传统文化很有力量,能给志愿者们带来更宽广的胸怀、更高的格局、更长久的幸福感。五四爱心学校支教助梦暑期社会实践的志愿者们学习了周老师的人生经验,也逐渐清晰了人生的方向,以一颗感恩的心去践行志愿服务,争做青年领袖。

积德行善,山高水长

“安徽好人”张雪莉老师说,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在本次的传统文化弘扬志愿者特训营中,张雪莉老师用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将她在传统经典《论语》中体悟到的“崇尚孝行、遵德,主动乐于助人”等精神传递给五四爱心学校的志愿者们。

志愿者是感召者,不是教育者、指挥者。义务支教的志愿活动的目的即在于让青年志愿者的力量得到最大发挥。传统国学精髓是“积德行善”,这与当前广泛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并很好地调整了志愿者们的心态,更加坚定了志愿者们“勇于担当,支教无悔”的信念。

1498879799_226992.jpg

张雪莉老师和志愿者们进行“志愿服务,感恩无悔”的主题讨论会

不忘初心,传爱万家

在众多的老师中,有一位很特殊的人。他在上台发言前,默默坐在角落里,黝黑的皮肤,微微发白的衣衫,拘谨地坐在不起眼处。当他上台后,先是深深向志愿者鞠了一躬,说“我很惭愧,在座的各位志愿者学历都比我高,而我只是小学毕业。但是,我又很自豪,虽然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用我的力量去帮助身边那些人和事。比起成才,更重要的是成人。”

这个特殊的人叫洪洋平,被称为“献血达人”,献血总量多达几千毫升。从1993年开始做志愿者,除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给白血病患者无偿献血外,他还参加过多次安徽省各地的抗洪救灾,去医院看望高位截肢的孩子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但因为志愿服务,人人都可以跨过平庸、超越平凡。只要付出爱,荒漠也会变绿洲。学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行大德之事,传爱于万家,也是为人师表。洪老师说他时刻准备着为别人服务,努力为社会做公益活动,不求回报,只为初心。

洪老师最后面带憨厚笑容,道出了他的心声,“人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才不枉为人一世。做义工很快乐,因为种善因,得善果。希望你们能带给社会更美好的未来!”

1498879901_118944.jpg

在周元琳老师的再三邀请下,不愿沽名钓誉的洪洋平老师和志愿者们分享了他的个人事迹

写好一个“人”,需要两撇;做好一个“人”,需要脚踏实地。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志愿者这一群体更是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在这次的特训营中,安徽师大五四爱心学校暑期实践的志愿者们领悟到了如何做好“青年领袖”,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恩之心再次起航,将爱与信念传递给更多的孩子们。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riji/20170701/6593.html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沈梦星供稿

责任编辑:王世杰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