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赋能文明传承,法护非遗薪火——浙商大法学院学子探索非遗奥秘

时间:2020-08-10 09:16:26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作者:周黛仪

点击:27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200810/83671.html

法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社会实践队 福兴丝绸厂门口集体照

赤日炎炎的七月,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不惧骄阳,纷纷出动完成了对各自家乡的非遗调查实践活动。北起甘肃,南至浙江,从粗犷的羊皮筏子到细软的江南糕点,此次活动涉及地域范围广、内容丰富性强。在一领非遗风骚的同时,也让实践队员意识到作为国家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各因素作用下急剧流失。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贡献自己的力量赋能非遗新的光彩。

在队员们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制作类非遗大都与 “复杂精密”四字息息相关,如杭罗、辑里湖丝的织造技术,蓝印花布的印染技术以及泰山皮影的制作技术。因其制作过程本身的繁杂缜密,这些技术的具有极强人工依赖性,这明显与现代社会效率至上的原则相冲突。再加之传统制造的受众越来越少,愿意学习相关技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形势愈发严峻。

封面图.jpg

法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社会实践队 杭罗师傅

除制作类非遗外,临海词调、温州鼓词、皮影表演这类表演类非遗也存在传承人稀缺、传承难度高的现状。同时,队员们发现对于表演作品的知识产权,亟待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更好地保障传承人的权益,为非遗的传承提供动力。

封面图1.jpg

法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社会实践队 温州鼓词表演

幸然,并不是一切都陷于窘境。辑里湖丝的缫丝技术正融于琴弦制作焕发新的生机,以蓝印花布为基底的文创产品散发自己的魅力,鼓词艺术也在借助网络新媒体和公益教育将受众扩大化年轻化。通过不断创新为非遗在新时代赋能,使传统非遗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新的生机便会突破困境而出。而我们能做的,是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专业促成生机发芽、守护幼苗茁壮成长。

封面图11.jpg

法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社会实践队 由蓝印花布制成的服饰

兰州的泥塑和剪纸记录着先民的坚韧不拔,苏州的“姑苏两朵花”守护记忆中的味道,浦江麦秆画凝聚着百姓变废为宝的智慧……非遗绝对不是飘渺的符号,它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真真切切的可触可感之物。

封面图111.jpg

法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社会实践队 制作泰山皮影

作为站在时代浪头的青年人,我们要给予非遗更多的注视与呼声;而作为未来的法律人,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非遗的健康发展。瑰宝之美需共护,莫待失落之时复顿足!

微信图片_20200512153548.jpg

法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社会实践队 衢州实践团集体照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200810/83671.html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暑期社会实践队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