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可穿戴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更加普遍。2012年因谷歌“拓展现实”眼镜的亮相,被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随后,各路企业纷纷进军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领域。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情况,于是用来监测人体健康数据的可穿戴设备也火了起来。而“电子文身”便是其中之一。
“电子文身”虽被称为“文身”,但是这种新“电子文身”并不需要使用墨水和针头刺入皮肤,也并不会在人体表面上留下永久的印记。实际上,它是通过一张类似文身的贴纸将心电、肌电等多种身体信息传输到手机、电脑等接收终端。这张贴纸由我们所熟悉的电子装置——芯片、天线、内存等元件组成,直接附着在人体表面,实现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等操作。简而言之,“电子文身”就是一个可以直接贴在人体表面的超薄电路。
然而在早期,“电子文身”的制作方法是个难题。而现在,这个难题已被攻破。近期,中国和美国科学家介绍了一种低成本制造“电子文身”传感器的方法。通过这个“电子文身”传感器,可以监测到人体关键健康参数,如心跳、体温、营养状况、呼吸率等。而且它可以直接附着在人体表面皮肤上,这样既能够灵活贴合皮肤纹理,又不会阻碍人体的正常出汗或受身体运动影响。参与此次电子文身制作改良的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电子文身”代表着人们离一次性可穿戴技术又近了一步。
其实,利用可穿戴设备来监测人身体健康状况的电子文身一直在不断发展。但目前,“电子文身”制作的常规方法还是使用无机电子材料,这一方法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它成本高且耗时。而稍早时间开发的“剪切-粘贴”方法已经简化这种工艺,但是这种“剪切-粘贴”的方法要求将“电子文身”传感器贴在医用胶带上,尽管这种方法能够解决成本高的问题,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透气性不足的缺陷。
新“电子文身”正是解决了透气性这一问题。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助理教授鲁南姝、中国华中科技大学黄永安教授及他们的同事,改良了上述所讲“剪切-粘贴”的方法,制造出低成本的网状“电子文身”,总厚度仅1.5微米。研究人员利用类似于可以将纸、乙烯基材料和其他材料切割成自定义形状的计算机控制的刀,将其切割成“电子文身”,然后就能像临时文身一样,直接贴到人体皮肤上了。
新“电子文身”省去了医用胶布的使用,也就相应地解决了透气性不足的问题。而在耗时这个问题上,ppseek创始人青梅老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文身可能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功耗是主要问题。如果用生物电,需要有创、侵入。植入式芯片用户非常少,有创的东西人们比较不容易接受”。诚然,新电子文身虽然解决了成本高以及透气性问题,但是在耗时方面仍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