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做一个心怀希望的人 ——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时间:2019-07-21 10:11:14 来源:中南大学 作者:田彧玮

点击:2528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90721/65422.html

希望是坚强的勇气,是新生的意志。

——马丁·路德

我第一次接触斯蒂芬·金笔下的《肖申克的救赎》并不是通过一本封面灰暗的小说,而是在一部同名电影中知道了这个故事。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杀害妻子的凶手丢进监狱,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将安迪的人生推向了无边地狱。服刑期间,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以及因为监狱的腐败使安迪在真相即将大白的情况下仍然得不到昭雪等等这一系列事情迫使忍无可忍又还怀抱希望的安迪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匍匐爬行长达几百米的输粪管道,越狱而出,重获自由。

电影中的这个让人欲罢不能的故事促使我去拜读了史蒂芬·金的这部作品。我已记不起多少次翻开《肖申克的救赎》这本书,促使我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记挂的东西,那贯穿整个故事始终的令人难以忘怀东西,那让安迪忍受十八年牢狱生活却仍不放弃人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每当身边有人提及“肖申克的救赎”,我脑海中便会出现重获新生的安迪给自己的好朋友瑞德的信中所写的那句话:“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的。”我至今仍然忘不了初次在书中看到这句话时穿过全身的那股暖流。肖申克监狱可以说是一座人间地狱,那里容易使人对自由、对生命失去希望,它无时无刻不侵蚀着监狱里人的心灵,即使那里的火炉都是冷冰冰的,但冥冥之中,主人公安迪体内却有一股暖流支撑他这在冷暗的地狱向自由爬行,这股暖流,便是希望。

安迪可以说是监狱里的“另类”,他坚强,心怀希望,但这本书难能可贵的是没有吝啬对其他囚犯在希望中挣扎失败的描写,老布是那所监狱中最老的犯人,当他在耄耋之年出狱时,发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这使他陷入毫无希望的迷潭中不能自拔,最后选择了自杀。小说中的一句话很耐人寻味:“这些墙(监狱围墙)很有趣,刚入狱时,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存在,这就叫做体制化。” 一个人放弃改变现状的努力,也就放弃了希望,这会令人迷茫无助,最终亦可能会使人放弃生命。

我想“希望”就是这部作品吸引我、让我无数次记挂、难以忘怀的东西。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希望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支撑生命的力量”。

山再高,往上爬,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心怀希望的人从来不会堕入无尽的泥潭。人类史上关于心怀希望而励志成才成功的佳话太多,越王勾践心怀希望卧薪尝胆终以三千越甲吞吴, 史泰龙500次吃闭门羹不言放弃终拍出《洛奇》,马云五次创业失败不灭希望而最终取得辉煌事业硕果等等,他们之所以笑到了最后,就是因为他们和安迪一样坚信:有了希望,便有了坚强的勇气和新生的意志与力量!

现今我们的成长和学习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回想起那一个个高三的深夜,当万家灯火已熄时,当所有疲惫的身心早已入睡时,我却仍在灯下奋笔,当跨过高考这一大门,回首而望,我似乎比以往更加清晰是什么让我能在高三那一幕幕疲乏之际咬牙坚持,提笔疾书,我似乎更加明白是什么让一届又一届学子不停地坚持与超越,那是深扎于心中的美好“希望”!正是“希望”在高三学子迷惘、疲惫、落魄给他们带来重新振作的力量,没有它,不知有多少学子会倒在高考的荆棘之路上,沉睡在人生之路上!

希望不仅仅温暖激励着一个人,也温暖激励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希望,它就没有未来。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中国人民正在中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作为一代青年学生,应勤奋学习,立志奋斗,将自己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滚滚大潮中去,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从小事做起,从本质工作做起,把当今工作做好,永不放弃希望,一步一个地干下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贡献自己力量,这样才能不辱青春的使命,也才能到达人生的成功彼岸。

合上书,安迪身体里的那股暖流仿佛已从书页中涌出,在我身体里久久游荡,他在监狱输粪管道中匍匐爬行的那几百米恰似星星火苗,在无数人心中生起了关于希望的火光。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90721/65422.html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田彧玮供稿

责任编辑:李思成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