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汉字的魔方》读书笔记

时间:2020-04-16 13:31:49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作者:王笑

点击:1372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00416/79063.html

汉字的魔方这本是蕴含了中国的古典诗词精华,值得阅读

打破固定思维的认知方式,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去考虑,在平行思考中找出一条曲折的路,让这条路变的更加有光泽,更加有质地。《汉字的魔方》就打破传统的思考,完全站在一个第三者的客观视角,去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学现象。

阅读一首诗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描述一代诗史时人们也常常想到“背景”,和诗史平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司空见惯,在评论诗歌时毫不犹豫地信手拈用,但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问问它凭什么充当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批评家立足于一定的角度,从他的立场去摄取、去制作、去评价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估价诗歌的意义,不过,在诗学批评中最有权威、最有理论意味的一些“背景”却仿佛是用了广角镜加长镜头,大都只是泛泛而论,尽管它常常在诗学或文学史专著里被恭恭敬敬地放在卷首并占了不少篇幅,但总是只给阅读者提供似是而非的笼统暗示。这段描写是葛兆光先生对于“背景”描写的见解,我个人觉得这种思考是极其深刻的,也是对于我们从事与文学有关的学习和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种新颖的思考和观点。特别是对于我们从事文学的学生甚至将来走上讲台的工作者来说,我们都应该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挖掘一种新的题材。就近来说,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就算是一篇再普通的文章,就被人研究烂写烂的文章,我们都应该从自己的思维重新去挖掘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做到别致的出彩,就靠自己新颖的见解和独特的思维。就“背景”来说,“背景”的分析甚至有一种背道而驰的感觉,不是说背景就是万能的,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末句晶莹透彻,写得很美,可是不少考据家根据《河岳英灵集》卷中关于王昌龄“晚节不护细行,谤议沸腾”等记载,断定这首诗的背景是王昌龄受到人格攻击,所以要辛渐到洛阳为他表白心迹,这当然很可能,但是,这首诗的意义被背景框架限定后,“一 -片冰心在玉壶"不仅成了不太谦虛的自我标榜还可能成了强词夺理的自我辩白,这首诗便不成为“诗”却成了押韵的“申诉状”或“上告书”,未免大刹风景令人不快。

由此可见,“背景”分析并不一定是万能公式。

从语义到语音,民国初年王敬轩批评白话诗时,曾举了胡适一首诗为例说:“两个黄蝴蝶”应改成“双飞”,“天上尽孤单”的“天上”应改成“凌霄”,"“不知为什么”应改成“底事”,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词只是标示事物的符号,标示同一事物的不,同符号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别,可是王敬轩觉得改后的“双飞凌霄底事”才“辞气雅洁远乎鄙俗”,而刘半农却相反,觉得一改之后却成了“ 乌龟大翻身的模样”。旧的语言学中有比喻、夸张、沿袭、点化等等关于诗歌语词技巧的研究,新的语言批评中又增添了张力。在语言中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气韵在文学中就有不用的理解。这些对于我们的思维都有一个新的开拓,我们去分析一首诗歌不应该单一的从背景情感来分析,一个词一个义都是切入口。又从意脉到语序,中国古典诗歌实在是博大精深,像杜甫《重经昭陵》的“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分明是从庾信《周祀宗庙歌》“终封三尺剑,长卷一戎衣”中脱化而来,可是,当“终”、“长”这种状语和“封”、 “卷”这种谓语从诗中剔出,两组意象密集地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同时注视着四个平列的意象,力图从中找出意脉的关联来。葛兆光老师的认识着实深刻而独特,实在是让人佩服。

论格律,一是刑律,二是图案,三是建筑。这其中葛兆光先生从古书中进行引证,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中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见解。从永明体到律绝体,探讨“四声”“八病”,在五言诗中一句是五个字。在诗人看来,这五个字不应当是单调呆滞的声调连缀,而应当是“五色相宣”、“音声叠代”的声音序列,高低缓急、平折放杀的声音配置在一起,才能够引起心理上的节奏感应,造成诵读时的抑扬顿挫。从时间到空间葛兆光先生的认识都给我们一个崭新的维度认识。

《汉字的魔方》从诗歌语言形式出发建立了一个新的诗歌阅读规范,使我们需要去学习的,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我们都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启发。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汉字的魔方这本是蕴含了中国的古典诗词精华,值得阅读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00416/79063.html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中文系王笑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