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清醒时分的梦呓——论《嫉妒》中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时间:2021-11-15 23:54:17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作者:王昊东

点击:45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11115/105817.html

余华在谈及罗伯格里耶时提到“什么是心理描写。也许真正的心理描写反而是远离心理,放逐心理。”的确,人在刹那间心理波动的复杂性有时远非文字所能再现的。大量笔墨的铺陈反而会形成框架,抑制心理活动,使其趋于刻板化。在这样的前提下,小说远离心理活动,以极其冷峻、简练的笔调复刻场景,也许是应对莫测的心理机制、面对读者千人千面,百人百性的一种方式。

小说《嫉妒》以一个隐匿的叙事者——“我”的角度,讲述了“我”对于“我”的妻子与邻居弗兰克之间关系的嫉妒情感。我的嫉妒之情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情节,妻子阿X与弗兰克去城镇吃饭,本应该在当天返回,却耽搁了一天。次日才返回的他们理由是车抛锚了,由此“我”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嫉妒与猜忌。全文不包含任何一次对于嫉妒的直接描写,“我”的执念却埋藏在字里行间。

全文六万余字,情节却异常简单。整篇小说几乎不含修辞手法,乍读来极其生硬枯燥。作者通过极其大量乃至繁冗的描写,近乎生硬地再现了一个个场景。这种直白的写作风格展现了作者“物化”的理念。对于万事万物的修辞,都是以人为尺度的。在诗情画意的人眼中,大海被微风吹起的数十厘米的浪花才能被唤作柔波。人赋予了事物以美,再从事物上感受自己赋予的诗性的同时,将事物纳入了人的尺度。但过分的“人的特征”被加在事物身上,往往会消弭事物的客观性。作者罗伯格里耶自述要制造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通过排斥修饰、疏离美感,作者再现了几近完整的客观世界,最大限度描写客观的、物质化的人物行为。

阿X与弗兰克超越礼仪距离的互动;我对于妻子、对于弗兰克、对于仆人、对于环境的窥视与交互。这些客观的人物行为描写,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在这些直白的描写下隐藏的是作者对于读者感受小说人物心理活动的引导。阿X与弗兰克的互动,在超越礼仪距离的条件下让读者感受到了文中“我”感受到的不安,同时体会到“我”在全文中对于妻子与弗兰克隐秘注视下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动作使读者间接感受到作者布置的心理情节,相较于直接陈述,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在读者自发地思想活动中深层把握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机制。换而言之,这篇完整的小说是由作者与读者一同写就的。作者完成了行为与场景的构建,预留出心理活动的空间由读者自发填充。预留的无限想象空间造就了小说人物心理活动的无限性。在面对不同受众的情况下,使读者参与到对作品的完成中,由自身的心理活动填补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其更具独特恰当的深邃气息。

“物化”的手法下,对于事物本身物质性的重视与对于人主观判断的排解是预留想象空间的前提。人物的动作,往往是其心理活动的反映。在佛洛依德的理论中,心理具有严格的因果关系。梦作为一种特殊的发泄方式,当人在睡眠时失去对自我掌控,自我迈过本我与超我的关卡,在不被现实束缚的梦境中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呈现。基于这样的前提下,“梦呓”就是潜意识突破精神与物质边界的具现。而当人在清醒的情况下,意识高度灵敏,不会出现失去控制,心理活动直接通过语言的形式清晰呈现的情况。但并非不能把握清醒状态下人的心理状态。即便是高度灵敏与自控的人,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也难免会通过动作展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作者没有明确指出,我们却能在文中“我”注视阿X梳理长发的情景感受到“我”对妻子的爱。以及在“我”隐秘窥视阿X与法兰克种种动作中,察觉到他二人之间的暧昧,以及自我流露出的妒忌情感。作者通过交叠的重复描写中,极大地强化了行为动作对于内心的活动的阐释功能,实质成为了清醒时刻的梦呓。人们像通过梦呓窥视梦境一般,通过难以克制的,不被自我察觉到的无意识行为把握人的内心。并且相较于自白,通过行为的把握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感受人物内心的层次。因为通过动作所体现出来的往往不仅是人物内心存在却不表述的意识,甚至还有人物自我难以察觉的无意识。在这种复杂而精密的分析要求下。人物行为刻画的客观性与还原性就格外重要。因此,罗伯格里耶重视物质性、重视客观现实的“物化”理论就显得具有突出效果。

尽管作者在有意识地远离修饰,但他在写作方面的先锋性仍然从叙事角度上带来了陌生化,给予读者以崭新的体验。他对于传统小说创作的反叛,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11115/105817.html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王昊东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