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浅述沈从文《边城》中的爱情悲剧

时间:2022-01-23 23:54:58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作者:郭涛

点击:128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123/107064.html

浅述沈从文《边城》中的爱情悲剧

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一个近乎纯粹的世界,爱情的表达是自然、直接的,但时代的车轮不会因为任何事物有所停留,在当时的湘西或多或少还是逃不过现实的影响。“车路”与“马路”、“碾坊”和“渡船”之间的抉择不仅仅是男女情爱的选择,更是摆在湘西所有人面前的选择。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似乎是一个与现代生活隔得有点远的地方,带有着一些“桃花源”的色彩。在小说故事的开篇,沈从文对于湘西的位置做了一个描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如果从这条官路进入茶恫得翻山越岭历经种种艰险。而如果从水上进入茶炯得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这是从空间的层面上将茶峒与外界隔离开来,使得湘西仍然是保留着最本质的美所在。而又从“这地方城中,只驻扎一营由昔年绿营屯丁改编而成的戍兵,及五百家左右的住户。地方还有个厘金局办事机关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庙里局长则长住城中。一营兵士驻扎老参将衙门,除了号兵每天上城吹号玩,使人知道这里还驻有军队以外,兵士皆仿佛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时间的角度形成了断代感,使得湘西能够在同一时代却有着与当时的社会的“脱节”。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人情美、人性美得到了最充足的释放。沈从文渴望去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地方,他也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之下,沈从文所描绘的这样一份自然纯真但又带着残忍的爱情观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茶峒,出现在了怀揣着对于所爱之人有着不尽期望而对于并非自由所爱的人有着不带恶意的残忍的少女翠翠身上。

在沈从文的笔下,十五岁的翠翠是娇嫩的,她温柔、善良、活泼。她是一个纯真的少女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如同一个精灵一般。小说当中对于翠翠的描写是:“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在翠翠的身上可以看到沈从文对于美的一种表达:不加以任何的雕饰,清水芙蓉般的纯粹。而当这样一个纯真的少女喜欢上一个人,她所展露的情感自然也是纯真的具有诗意化的特征。文章当中表明翠翠的情感用了两个端午节:第一个端午节,傍晚在河边等爷爷的翠翠内心不可避免会有着是焦急、害怕的情绪,在寂静的夜晚当中少女孤身一人总渴望身旁有人陪伴,而这时傩送的出现以及他派人送翠翠回家的行为,让翠翠略有些愧疚的内心也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第二个端午节,等了许久的翠翠希冀能见到傩送,但却没有见到便突然没头没脑地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之所以这么问,不过也就是因为傩送此时正在青浪滩过端午,在翠翠着没头没脑的提问下不过着只是潜藏着少女纯然的情感。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少女的心事一天一天累着,少女情怀总是诗,爷爷问翠翠:“在想什么?”翠翠“什么也不想”。翠翠在想什么爷爷不得而知,翠翠自己也捉摸不透,但情感却在湘西的风中,在河水边慢慢地酝酿开来。

当大老来提亲时,翠翠却误以为是傩送来提的亲。翠翠的心情先是娇羞的,心是轻轻跳动的,但得知是大老时却从容了许多,心里乱乱的,自然也拒绝了大老的提亲。大老和傩送都是喜欢着翠翠的,但翠翠却只喜欢傩送。爱情失意的大老落水而死,爷爷告知这个消息给翠翠,翠翠仿佛什么也没听到,这是翠翠爱情中的残忍。因为大老的死,傩送无法真正的面对翠翠,当船总妄图让傩送接受碾坊时,他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而翠翠则一直在等他回来,可能是明天,可能永远也不回来,这是翠翠爱情的纯粹与执着。

在这样一段爱情的纠葛当中,沈从文所表达其实也就是“车路”与“马路”、“碾坊”和“渡船”的不断拉扯。“车路”是大老,他所接受的教育观念,婚姻观念是务实的,他的为人木讷老实可靠,他需要的一个能帮他操劳家务,处理好生活当中事物的女人。“马路”是翠翠,她是自然生在的精灵,她由自然教育她,她追求的是诗意化的情感,她喜欢能与她对唱山歌的人。“车路”与“马路”的对持已然决定了大老和翠翠是不合适的。而傩送则是面临着“碾坊”和“渡船”的抉择:“碾坊”是已有的财富,唾手可得,可以获得碾坊的陪嫁;“渡船”是一个人,一艘船,却也能靠一双手创造奇迹。傩送他明白自己是喜欢翠翠的,他在爱情上与翠翠是一样的渴望着自由。所以在面对着大老的死讯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纠结,到最后他既没有选择“碾坊”也没有接受“渡船”,而是选择了离开,或许是他渴望能够通过时间来缓解一切的起伏。

归根到底,也就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社会所具有的内涵不一致而产生的分歧。沈从文所渴望描写的湘西社会是一个自然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情感是第一位,自我情感的抒发是不应该受到拘束的。而根植在人类历史当中的文明社会,则是以规则来约束人们,以秩序化的形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带有着物质的色彩。虽然茶峒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与外界的隔离,但是时代的前进却不会因此慢下来,基于历史的基因也不会因此掩埋。在小说当中当地人对于大老和傩送的父亲顺顺的评价是“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但是身为船总的顺顺,他明白物质对于人的重要性,他也深知一座碾坊的重要性,因此他强迫傩送去接受那一座碾坊,表明了顺顺所潜藏着的物欲。沈从文在写《边城》时其实回了一趟凤凰,当他回到凤凰时发现这里以及和他原本的所认识的那个地方不一样了,他记忆中那个理想的世界已经在被“现代化”所侵蚀。因此在他创作《边城》时虽然不想描写社会的“堕落”但也不可避免地体现了出来。在《边城》中沈从文将理想与现实进行碰撞,将最纯真的情感与最现实的物质并列在一起。使两者处在一种绝对的对立面,不存在缓和之处。揭露了在那样一个社会当中,一些纯真的情感和事物的消逝以及物欲的蔓延。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傩送对于爱情的抉择,这样的一种矛盾在沈从文的笔下已经成为了湘西社会当中大部分人所讨论的问题。关于傩送应该选择“碾坊”还是“渡船”在小说当中,当地的人们也有着讨论:女人便插嘴说:“事弄同了,好得很呢!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得力一些。”又有人就轻轻地说:“二老已说过了,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作那碾坊的主人 ”“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反映了在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当中湘西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正如现在常说的关于“面包与爱情”的选择,也是一个争论不休没有定论的问题。而这也是《边城》所具有的社会意蕴。

沈从文在《边城》当中,展现了一出爱情的悲剧,这样的悲剧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思想观念而产生的结果。但是当我们将爱情的因素剥离开来后,可以看到文章深层所表达的其实是沈从文对于生命的一次探索,对于人生的一次思索。《边城》所具有的悲剧感并不是十分的强烈,更像是一层薄薄的雾气萦绕在文本当中,于人情美当中带有着淡淡的忧郁,留有着更多的余味,带有这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思考。这样的爱情悲剧,体现出的也有沈从文对于湘西故土的一种担忧,在他看到了北京、上海的现代化之后,担心湘西也会走向那样的一种情景。同时,他也知道这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他心中的那一块净土必然会遭受到社会化的腐蚀。

《边城》以浓厚的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展示了一个还未被完全侵蚀的湘西社会。悲剧有着独特的魅力,残缺的美更是能够激起人们的思考,由爱情延伸到生命,沈从文以自然淳朴的笔墨向所有人描绘了一幅人生命运的悲剧画卷。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浅述沈从文《边城》中的爱情悲剧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123/107064.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