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蔡崇达:在红尘中练心

时间:2019-06-17 08:31:10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肖玉竺

点击:1016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yuanchuang/20190617/58679.html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有吗?

有的吧。

生活和皮囊

蔡崇达来自闽南一个普通的小镇,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好。父母结婚之初为了买地建房,家中四处举债,蔡崇达出生后,因为是超生的,父亲因此失去了公职,还被罚了三年的粮食配给。此后,家中的生计都没有固定来源,家中的日子也长期清贫。但蔡崇达的童年并不难过。疼爱他的阿太、一起赤脚的小伙伴、和睦相处的乡亲们,这些一起构成了蔡崇达美好的童年。伙伴们叫他黑狗,乡亲们叫他黑狗达。直到后来因为父亲的病,家中生计全靠小小的加油站维持时,乡亲们总是去不是最好选项的蔡崇达家加油,都让蔡崇达感到了温暖。读初中时,蔡崇达开始接触到了哲学和写作。《麦田的守望者》《月亮的六便士》……一部部经典将蔡崇达带入了文学的世界,也使他思想比同龄人更为的成熟,早早地便确定了自己的梦想是写作。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让蔡崇达成迷于写作,高二时,因为过度成迷于写作,导致他的成绩下降了一百多个名次,他的老师不得不找到蔡崇达的母亲谈话:“人的脑子里都是有‘保险丝’的,他再这样下去就要烧坏了。”母亲不太懂这些,她吓坏了,为了防止蔡崇达继续写作,母亲将蔡崇达多年的手稿扔进灶膛里,全部烧毁了。母亲和老师不让他写,他就偷偷地写,一直到蔡崇达去参加北京的作文大赛,母亲才知道原来蔡崇达还在写作。

当时父亲重病,母亲坚持建房,家里欠债累累。即使如此,蔡崇达依旧坚持要去参加比赛。蔡崇达去北京的路费,是老师和同学们一点一点凑齐的。2000年,蔡崇达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以小说《我不是素食主义者》获得了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一等奖。蔡崇达踏出了梦想的第一步,梦想的种子发出了嫩芽,

逐梦里的疲倦

小时候的蔡崇达,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外婆去世时,所有人都害怕她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可阿太却精神抖擞。但就是这样的阿太,却还是哭了:“阿太动不了了,阿太被困住了。”在摔倒动不了后,在她92岁时。年纪尚小的蔡崇达不懂阿太的话,直到阿太死时才看明白,那是阿太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在蔡崇达明白这些之前,他已经体会到了皮囊所带来的疲累。

父亲的病几度加重,母亲又坚持建房,为了凑齐学费,大学期间,蔡崇达一直在报社兼职,寒暑假里干着补习老师的工作。“很多时候,我们睡觉,他还没回来,我们醒了,他已经走了。”蔡崇达的舍友这样回忆道大学期间的蔡崇达。于蔡崇达而言,那个时候,家里新建的房子就是“偶尔居住的旅社”。蔡崇达不得不努力,他热爱写作,但在家里的窘境面前,他不得不暂时放下些什么。他和母亲约定,在这几年里努力向前冲,挣足够的钱,为父亲看病。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能满足生活的物质条件下,反复磨练自己的文笔,再回归文学写作。这皮囊,终究是束缚住了他。

大四那年,蔡崇达为了父亲的病,为了自己的学费,抱着精心准备好的简历,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求职之路。“对不起,我们不招应届毕业生”“不用看了,我们只招清华北大”“我没空,我很忙”……不认同和拒绝的话语接连向蔡崇达砸去。在被一家他很喜爱的杂志社拒绝时,蔡崇达并没有失落,他只是很生气,他说:“一本试图以国家、以社会为自己的责任,一本试图看到世界可能性的杂志,竟然是以这么狭隘的观点来招人?”蔡崇达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怀着一种赌气的想法,写下了自己认为的那家杂志目前最需要的三个选题,并偷偷的放在了主编的桌子上。第二天,在蔡崇达准备回程时,那个主编打电话留下他。蔡崇达拒绝了,因为他明白,他已经抓住了杂志社的需求点,那么就不怕找不到工作。他在《新周刊》的面试上抓住机会,求职成功。

“我一定得去北京,因为我觉得自己有很多的想法,想实现得在北京。”年少的蔡崇达如此坚定。大学毕业后,从他的事业一帆风顺。《三联年生活周刊》的记者到《周末画报》的新闻主编、《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到《中国新闻周刊》现任的执行主编,短短的十多年里,蔡崇达已经领先于当时大多的同龄人。

蔡崇达并不满足于此,在兼顾新闻工作的同时,他又开始涉足时尚服装领域。蔡崇达曾经工作过的《周末画报》和《GQ》含有时尚服装领域的内容,这对他进军服装行业有着很大的好处。2013年,蔡崇达创办了男装品牌“单农” ,主攻男士的服装销售,创立不到三年就已经销售过5亿。2016年,蔡崇达又和创立了Magmode名堂。Magmode名堂认为:生活升级的核心在于物品的精神内容化。名堂作为“服装品牌孵化器”,致力于“出版“一切美好的事物。涉及展览、APP应用、视频和设计师品牌等多个领域。

骨血里的故乡

父亲的去世对蔡崇达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为了治好父亲的病症,蔡崇达选择了从事媒体行业,暂时放弃了对文学梦的追逐。他拼命工作,为了父亲治病的钱而努力着,一点一点的存着钱,看着数字越来越高,等父亲病好,等这个家庭彻底从泥潭里挣脱出来。但命运再次打破了蔡崇达的期望,父亲还是死了,在蔡崇达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2012年,蔡崇达30岁,他在大英博物馆,回忆起30岁的父亲,忽然决定和过去的自己谈谈,“那些不愉快的点,那些让我不舒服的命题,都去剖开它,跟它对话”“我是当做和自己的一次非常彻底的对谈,对于那些让我耿耿于怀的命题,试图去找出和它们相处的方式。”蔡崇达在接受《合肥晚报》的记者刘睿的采访时这样说道。

《皮囊》这本书,和很多小说集一样,用每一篇小说的标题作书名,写作“皮囊”,包含的却是记忆里故乡发生地点点滴滴。

蔡崇达很爱自己的家乡泉州小镇。

蔡崇达出生于1982年,在那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沿海的泉州处于矛盾最激烈的地方之一。小镇是极其保守的。为爱私奔的张美丽,被众人嘲笑、臆想、唾弃。当她好不容易跳出这个小镇的指指点点后,她却又回来了,抛弃了原有的美满生活。她开酒楼,开娱乐城,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她事业有成,在众多企业家中被政府表扬。同时,她又却始终在追求小镇人对她的接纳和认可。资助学校修建、翻修宗祠,盖妈祖庙,张美丽拼命地想为小镇做些什么,但小镇人或是无情拒绝,或是不承认她的贡献。小镇人始终坚信:张美丽代表一种什么势力,在侵蚀着这个小镇。所以,就连她开的产业都是不正经的,是这个不大的小镇里最神秘和富有谈资的东西。人们排斥这个小镇姑娘,厌恶她的产业。这个见过世面,又受小镇文化熏陶长大的姑娘,最后被逼死在了她所追求认可的宗祠外面。而蔡崇达工作多年后回到小镇,却发现小镇上又建起了张美丽曾经开过的娱乐城,并且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了。

小镇在排斥着新鲜事物时,却又对繁华的地方怀有一颗好奇向往的心。阿月姨家的侄子——阿小,这个一举一动都和小镇孩子不一样地小孩,引发了小镇孩子群的剧烈动荡。阿小即将要去香港生活,香港阿小的一切都吸引着赤脚军团。《皮囊》里有这么一段描述:香港阿小来的第三天,有个小孩爬上电线杆就为了看一眼阿小最贴身的衣裤长什么样,最后一不小心摔落下来。

小镇信神。大大小小的神庙分布在小镇里,不同的神掌管不同的事。蔡崇达的阿太和外婆都是忠实的神明供奉者。蔡崇达父亲死后,母亲梦到父亲向她诉苦,就向神明求解,最后完成了才心安。也因此,蔡崇达也拜了一个关帝爷为干爹。每年都要祭拜一次,有闹心事就去和他聊一个下午的天。

就是这样一个温暖又保守的小镇,带给了蔡崇达难忘的记忆,这些回忆深深地镌刻在了蔡崇达的骨血里。蔡崇达认为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而小镇就是充满生命力的地方。

“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李敬泽在《皮囊》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蔡崇达裹挟着自己的皮囊在尘世里跌跌撞撞地奔向梦想

“能真正抵达这世界的,能确切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梦想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在北京工作只是个开始,而不是梦想的终点。蔡崇达终于意识到。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yuanchuang/20190617/58679.html

西南科技大学肖玉竺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上一篇:动物逃亡记

下一篇:不努力何来成功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