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妈妈教我柴灶烧火

时间:2019-11-29 10:51:01 来源:赣南师范大学 作者:林俊华

点击:87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yuanchuang/20191129/76839.html

每当我听到充满爱国爱家激情洋溢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时候,那耳熟能详的旋律、那动人心弦的歌词——“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总让我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妈妈教我柴灶烧火的情景——

我家住在绵水河边,地势平坦,风光秀丽。小时候,我记得,我们那里的村民绝大多数家里都是用柴灶来烧火做饭。自然,会柴灶烧火是农村人的生存技能之一。过了农历年,我就要满5岁、快到读小学的年纪了,妈妈自然就想到了要传授自己柴灶烧火的经验、技术,教会自己儿女柴灶烧火这一农村人的生存技能。

妈妈教我柴灶烧火,先教我选用引火柴。有一天傍晚,妈妈做晚饭时把我叫到柴灶前,先是给我讲为什么柴灶烧火要用引火柴的道理,那是因为大的柴火,用火柴是点不着火的,必须先用引火柴,把引火柴先点着火,等火苗有了一定的火势,才能把大的柴火引燃、烧起来。接着,妈妈在灶膛里用比较小的劈柴架好一个小窝棚。然后,在柴灶外面找到一片唐竹的干笋壳,用火柴点燃,干笋壳啪啪啪啪作响起来,发出了耀眼的火光,如果这时候把这片燃烧着的干笋壳放进那个小窝棚里,那么,小窝棚的劈柴就会慢慢燃烧起来。妈妈吹灭了那片干笋壳上的火苗,接着说,作引火柴的东西,不仅仅有唐竹的干笋壳,我们这里还有农作物的秸秆、树叶、纸张一类的东西,比如,稻草、大豆秸秆、甘蔗叶、旧报纸等等。说完,就在柴灶外面找到一把稻草,点燃的稻草后把它们放进灶膛里那个劈柴架好的小窝棚里,把小窝棚的劈柴点着了。妈妈还拿柴灶烧火要先选好引火柴这件事给我说事,给我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多用动脑筋,想办法把事情做到最好的道理。

妈妈教我柴灶烧火,再教我怎样根据锅里的需要去掌握好火候。做饭炒菜,蒸煮煎炸烹饪,十八般武艺施展开来,需要烧出不同的火候。怎样烧出大火、中火、小火,需要掌握很多技巧,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比如,早晨煮稀饭,大家知道,“大火煮粥”的道理,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又是各具特色、各具一番风景。那时候,我们家乡那里村民的早饭家家户户都吃粥,自然,我家里也不例外。天刚蒙蒙亮,妈妈就叫我起床去烧火煮粥。按照妈妈交待的程序和方法,我先去米缸里用米升量好家里一天三餐的米,装在簸箕里,再放到大木盆里,往簸箕里的米放几瓢水,把米洗一洗,让米吸水发涨。然后,把锅洗一下,又往锅加水,水加到妈妈指定的水位后,盖上锅盖。接着,我就坐到柴灶前的小凳子上,开始烧火。等到锅里的水滚开后,这个时候的火候就是要保持稳定的大火,需要往灶膛里放几块大的、耐燃烧的大一些的劈柴。然后,就将吸水发涨了的米下到锅里,用锅铲不停地搅动,大米在水中一起翻滚,看到大米开了花、半生半熟、似熟非熟的样子,就将大部分这样的米饭捞起来作为中午、晚上蒸饭时备用,留下一小部分米饭煮粥;一直煮到锅里的粥呈现出呈絮状,就可以撤火了。这样煮出来的粥,米水交融,口感绵滑。当然,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家家户户粮食紧缺,我家早晨的稀饭也和中餐、晚餐一样,常常出现瓜菜代,稀饭常常以南瓜、青菜唱主角,大米少得可怜,稀饭稀得几乎可以当镜子。不过,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农村人的生活又充满了勃勃生机。

妈妈教我柴灶烧火,还教我学会处理烧火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的技巧。在烧火的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诸如江南阴雨天,一连好几天雨下个不停,柴火、引火柴都回潮、湿漉漉的,每烧一次火,往往弄得满屋子乌烟瘴气,自己也常常被浓烟熏得眼泪鼻涕一大把、咳嗽一声接一声,弄得狼狈不堪。这个时候,妈妈就教我使用烧火的神器——吹火筒。做吹火筒也很简单,取一段长约三尺、直径约1寸半至2寸的竹子,把竹子中间的节打掉、贯通,整体再打磨光滑些,能够吹风就行了。有了吹火筒,柴灶烧火遇到的种种问题也就往往迎刃而解了。比如,眼看着灶膛里的柴草只见火星、冒着浓烟、不见火苗,这个时候用吹火筒轻轻一吹,火苗就起来了,烟也不冒,火自然也就会越烧越大。妈妈还教我使用火钳。比如,炒菜过程中的某个时段需要特别大的火候的时候,可以用火钳在灶膛里整理、搭构柴火不同的结构,清理或者夹出木炭,使灶膛里的空间更加通风、有利于燃烧,达到预期的效果。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做儿女的一路走来,一路都是妈妈满满的爱、满满家的温暖。烧火做饭,袅袅炊烟,常常使我想起妈妈教我柴灶烧火,那情、那景,至今难忘...... (赣南师范大学 林俊华)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yuanchuang/20191129/76839.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