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孙春龙:从“刀笔侠客”到“公益人士”

时间:2019-06-16 11:53:03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杨芜萌

点击:272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zhenqing/20190616/58667.html

“我是一名记者,我有责任用各种手段去让真相显现,让这个世界和这个国家更加美好。”从事新闻调查工作已经十二年的孙春龙如是说到。

作为是国内知名的调查记者,孙春龙曾任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笔、总编辑助理。2008年孙春龙发起了“老兵回家”公益活动,并于2011年投身公益,现任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做有理想的新闻”

国字脸,方平头,浓眉大眼,或许是因为近视的缘故,多数时候孙春龙的眼睛都是眯成一条线。他皮肤黝黑,即使是穿上农民工衣服也毫无违和感。也正因为此,孙春龙才能在那些被围追堵截的灾难现场乔装成装修工、矿工深入其中,向大众揭开事件真相。

出生于陕西铜川的孙春龙,曾一度想去少林寺学武,可在他考入咸阳师专中文系之后,他的梦想也发生了改变,“我想帮助贫苦的人,我想要成为一名调查记者!”在大学四年里,孙春龙靠着投稿来养活自己,始终坚守着他内心的记者梦。可是孙春龙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在报社,而是在一家印钞厂做制钞工人。虽说印钞厂的效益不错,工资也不低,可是孙春龙还是无法放下心里想要成为一名调查记者的“执念”。一年后,孙春龙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在印钞厂的工作,带着自己以前写的“文学作品”,到《西安晚报》成了一名新闻临时工。即便西安晚报社的待遇和印钞厂比起来称得上是天差地别,可是孙春龙却满怀幸福地接受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五年后,孙春龙凭借着自己在媒体的经验积累,终于成为了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的一名调查记者,他也如愿的在《瞭望东方周刊》做起了“国家这艘大船上的瞭望者”。在做调查记者的这条路上,必然会充满荆棘,可是一心怀揣着新闻理想的孙春龙从未退缩过,在他看来,调查记者虽然收入不高,但却是值得尊敬的职业,他们调查被金钱、权力所掩盖的真相,推动整个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发展。因此,在金三角、中印边境等最危险的地带,都能看到孙春龙奔波的身影。“记者的经验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我经历了这些东西,有一个词语‘向死而生’。所有的东西都是站在将来看现在,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将来不会后悔,这是一个人应有的抱负和格局,也是我人生转变的一些地方。”在深度调查崛起的时代,孙春龙就像是时代弄潮儿——他假扮成装修工人深入矿难现场,写下《山西官煤勾结黑幕》;因他发布在博客上的《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促成国务院组成调查组彻查娄烦“8•1”事故,令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

当很多人都在追逐利益、追逐金钱的时候,孙春龙却在“追逐死亡”,他用实际行动替受难者们发出声音,守住记者的良知。

帮助“老兵回家”

浑身是胆、正气凛然的孙春龙以为自己会做一辈子记者,可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开始,也就一定会有结束。孙春龙的侠义之心,让他的“刀笔侠客梦”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孙春龙独闯金三角佤邦采访大毒枭,写出《金三角毒枭禁毒》,也因在缅甸一次偶然的采访,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孙春龙从一位流落在缅甸的抗战老兵口述中,了解到了十万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故事,他为自己对历史的无知而感到羞愧。于是,孙春龙开始探寻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开始关注流落在异国他乡的抗战老兵,肩负起为他们寻找亲人的使命。

在孙春龙眼里,发起“老兵回家”公益活动是源起于媒体人的使命。“每一位走上战场的士兵,都有一位等他回家的母亲”。2009年5月,在孙春龙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下,9名远征军老兵相互搀扶着,跨过畹町桥,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为了“让已经寄人篱下半个多世纪的老兵们堂堂正正的回到祖国”,孙春龙经过多方协调,特地安排两名值守国门的现役军人,向老兵们行军礼。2017年春节前,孙春龙再次来到位于中缅边境的畹町桥。“重回畹町桥,往事如昨。似乎还能看见他们蹒跚的身影,一晃八年,他们都走了。”这样的故事,孙春龙经历了太多太多,而现在还在继续着。

在孙春龙看来,他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所以他永远都把一个终点当成是一个起点。无论是曾经的“刀笔侠客”,还是如今的公益人士,孙春龙都在寻找着新的目标不停地往前走,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为生命而歌,为和平而作”。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zhenqing/20190616/58667.html

西南科技大学杨芜萌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上一篇:一切都好

下一篇:三年“勤工”人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