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长沙周边,那些消失的古城

时间:2021-04-24 08:24:23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作者:刘文中

点击:1571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zhenqing/20210424/90871.html

长沙周边,那些消失的古城

长沙是一座千年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块土地,自古虽有“山獠夷陋”之名,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沙,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繁荣地,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与意义。而正因如此,长沙周边的附城,也随着长沙城的发展,相应而生。

一、古代长沙的地位

经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沙便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长沙”一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逸周书·王会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周成王在洛邑接受各诸侯与方国上贡的情形。其中有云:“权扶玉目。白州此闾,比闾者,其华若羽,伐其木以为车,终行不败。禽人菅,路人大竹,长沙鳖。”当时的长沙人,应该是越族的一支,他们进贡地方特产给中原王朝。进贡品以地名连之,可见当时的长沙,已经是有一定的地位与名气了。

《史记》中的记载,直接点明了长沙的重要地位。《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云:“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楚人大约在春秋中期后便进入了长沙地区,并且对这里进行了一定的经营。长沙作为“楚之粟也”,可见当时其已成为楚国的经济命脉之一。此篇又云:“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无假之关”的具体位置,今已不可考,但应当位于潇湘之间。越国意欲攻夺无假之关,控制四邑。而长沙作为四邑之一,处在楚、越两国交界的不远处,自然也成为了楚国抵御越国势力西进的一个据点。

战国后期,秦国攻占楚国西部,合并楚巫郡与黔中郡为秦黔中郡。东晋罗含《湘中记》云:“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长沙郡。”长沙,已渐渐成为了一个地域中心。它的城市地位,在不断的提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置三十六郡,而长沙,作为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便理所当然的居于此三十六郡之中。秦代的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九县。治所设于湘州,其故址位于今长沙老城区内。

刘邦建立汉朝后,推行郡国并行制,分封了六个异姓诸侯国,长沙国位列其中。当时长沙国的疆域,比现在的湖南省范围还要大。长沙国治所为临湘,其址亦位于今长沙老城区。

此后的长沙,一直都是地方的中心城市。新莽时,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更名“抚睦县”。东汉末年,长沙地属荆州,它一直是孙权、刘备两家争夺的战略要地。晋代,在临湘设置湘州。隋代,因长沙昭潭之故,改湘州为潭州。五代时,马殷建立马楚政权,改潭州为长沙,以长沙为国都。宋代复置潭州。至元代,设湖广行省,潭州曾为省治。明初,又改称长沙府,并在长沙设立藩王。清代沿袭前朝,亦称长沙府。

先秦时的长沙,已拥有了它独特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战略地位。秦代之后,长沙的地位便更加突出。因史料丰富,限于篇幅,暂不列举秦以后长沙地位的演变细节。但从郡、国、府等行政单位的不断设立可以看出,长沙的地位已经十分突出,并得到巩固了。

二、长沙周边的古城

长沙自古以来,地位之重要,非比寻常。它的周围,也相应出现了一些附城,以服务于中心城市长沙。这些城池种类多样,功能不一,为长沙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附城众多,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军事、政治、经济三大类。但不同的时期,附城的功能也会发生改变,譬如三石戍、常丰城。此二城,文章且按其初始功能分类。

〈1〉军事类

古代长沙地位重要,是为湖湖之地的中心城市。正因其地位的重要性,使得它的军事防护变得尤为重要。

古代长沙周围的护城,也可称为“卫戍”。春秋晚期,越国吞灭吴国之后,其边疆与楚国边疆接壤长度大大增加,两国之间也出现了战争。楚国为了抵御越人西进,在边疆附近,设立了大量据点。其中,便在长沙设立卫戍据点,以守卫长沙,阻击越人。今长沙张公岭,即有楚国设立的戍址。而在今长沙西北三汊矶附近,还残留土城一座,夯土城墙尚存两千余米长。此土城始于战国,亦是楚国所设立的卫戍,至汉代时仍在沿用。土城称为“三石戍”。

西汉初年,长沙国建立。当时设立了许多护城,以保护长沙国都城临湘的安全。护城有如:北津城、南津城、橘州子戍、浏口戍、高口戍、沩口戍。汉代之后,它们仍有使用。东汉末年,孙权、刘备两大势力隔湘江而峙。孙权在长沙以北铜官山上立故尉城,命令程普加以驻守,以防关羽,加强长沙地区的守卫力量。

东晋时,杜弢作乱于湖湘,陶侃率兵破之于长沙。陶侃遂在长沙西南设置陶关,以保障长沙地区的社会稳定。

①三石戍

《水经注》云:“湘水又北,迳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湘水右迳浏口戍西,北对浏水。”《水经注》清楚言明,三石戍位于三石水流入湘水之处,亦即浏江口隔湘江西对面。

清同治《长沙县志·卷之四山川》云:“土城山在河西都一甲三汊矶北,周迥八九里,俨如城郭。四面有路,出入如城门然,故呼为土城。其山壁立陡绝,高者五六丈,低亦三四丈不等。东临大河,尤为险峻,崇墉屹立,绝壁巍峨。行舟过此,亦奇观也。”《长沙县志》所说的土城,即三石戍。这段文字讲得更加明白,交待了三石戍的具体位置,位于河西都一甲(“河西都”为当时长沙县下乡一级的行政单位,一甲为此乡中一区),三汊矶附近,并且描写了其外观,使人宛如身临其间。也由此可见,清同治时,三石戍四面城墙仍在,其城池形态尚存。

1981年以来,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长沙西北三汊矶附近土城及其周围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在如今残留的西面两千余米的夯土城墙内,发现了战国铜。在土城西北部,发现了一座营房或兵器库。在土城的“南门口”发现了汉代陶制筒瓦和卷云纹瓦当。城外北面有一片土冈,冈上发现了一批西汉中期的墓葬。城西两丘陵间,当地人称之“鞍子坪”,在坪中发掘出大批西汉时期的筒瓦和瓦当。在坪下山脚还发现了一处西汉墓葬。综合种种考古发现,可以确定,此处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古城遗址。

古城发堀之后,问题也产生了:其为戍城,还是陵邑?

按理说,土城为三石戍遗址,其西北部发掘出了一处营房或兵器库,毫无疑问,其为戍城,以为卫戍之用。但随着进一步的考古与分析,发现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整个城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如此面积,在当时可以算作一座较大型的城市。戍城的面积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而且土城傍邻西汉刘氏长沙王的主要王陵墓葬区,二者之间,仅一路之隔。土城南部也有十数座王陵,其正位于王陵墓葬区范围内。且土城出土的文物,与汉王陵出土的文物,时间上是相吻合的。若说其为陵邑,应当也是不错的。

还有一种折中的解释:西汉之前为戍城,起到军事护卫的作用。西汉时期,随着王陵选址在土城附近,政府便将其予以改造与扩建,将其改造成陵邑。这种解释,是最合乎情理的。

今天,这里叫做岳华村。村外大马路贯通南北,汽车往来。一旁的高楼也拔地建起,工人呼喝。村口小贩叫卖,与村人商讨着价钱。村中农舍俨然,阡陌交通,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村中的人们,己经习惯了这种平凡的日子。他们似乎少有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曾经是多么灿烂与辉煌。

②北津城 南津城

《水经注》云:“临湘县治西北有北津城。”今长沙三汊矶岳华村有北津城遗址,立有

碑,碑上对北津城进行了一定介绍。

清末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中说:“《长沙县志》以土城在长沙北三汊矶上,周八九里,高或五六丈,或三四丈,壁立如城,疑即此城。”陈言长沙西北的土城是北津城,这样便引出了疑问:这座土城到底是叫三石戍,还是叫北津城?这个问题值得争论。或许二者本为一,或许是因讹传而异,暂没有定论。现在人们既呼其为三石戍,又呼其为北津城。

《方舆纪要》云:“南津城在府城南。”《水经注》云:“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西对橘州,或作吉字,为南津州尾。水西有橘州子戍,故郭尚存。”南津城在长沙城南,西对橘州。清代 《湖南省志》云:“南津城址无考。”南津城被废久矣,其故址已无法考证。根据《水经注》的描述,南津城或许位于今长沙金盆岭临江某处。

③橘州子戍 浏口戍 高口戍 沩口戍

《水经注》云:“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西对橘州,或作吉字,为南津州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可以推测橘州子戍位于湘江西岸,大概与南津城、橘州相对。今长沙黄鹤村有一处被当地村民称为“土城头”的台地,上面出土了不少六朝时期的遗物,“土城头”还保存了夯土城墙遗迹。已故长沙博物馆馆长黄纲正认为,橘州子戍便在黄鹤村。但《长沙郊区地名录》说:“土城头相传为三国时东吴湘西县古城遗址”。《水经注》与影宋本《寰宇记》记载的吴湘西县大概也在此区域内。且“土城头”还出土了六朝遗物,言其为吴城也不差。此又为一问题也。

《水经注》云:“湘水又径浏口戍,西北对浏水。”《方舆纪要》云:“在长沙府北五里,亦曰浏江戍,江左所置。唐天祐四年,淮南将刘存等侵潭州,州将黄璠帅战舰屯于浏阳口,会大雨,存等遂至越堤。璠绝江合击,尽俘其众。胡氏曰:‘浏江口有骆驼嘴,谓之驼口。马希萼攻长沙,希广屯驼口,以至湘阴诸路。’”浏口戍在浏水汇入湘江处岸边。浏口戍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黄璠、马希广都曾屯兵于浏口戍处,以守卫长沙,抵御敌军。

《水经注》云:“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大清《一统志》云:“在长沙县西北高水口。”高口戍在高水汇入湘江处附近。

《水经注》云:“沩水又东入临湘界,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沩口戍在沩水汇入湘江处附近。

④故尉城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云:“在长沙县西七十里。”《元和郡县志》云:“长沙西北七十里

故尉城,孙权使程普为西部都尉以防关羽因立此城。”汉末,孙权、刘备两家隔湘江对峙,孙权命程普在长沙西北筑城,以防刘备的部将关羽。因程普时任西部都尉,故此城名为故尉城。

《湘州记》云:“程普、关羽分界于铜官山。”《长沙县志》云:“距铜官山数里有古城坡,坡内城壕宛然。居民往往掘得残缺军器。”今铜官山附近山坡上,仍存有古代夯土遗迹,且距长沙城七十里左右。经过推断与考究,此即程普为防关羽所筑之故尉城。铜官山附近还存有许多有关于关羽的传说,使人往发怀古之悠思。

《湘中记》云:“楂渚对岸古城,孙权遣程普所立。”既然已经确定古城在铜官山,那么楂渚应当便是铜官渚。

⑤陶关

《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云:“侃复率周访等进军人湘,使都尉杨举为先驱,击杜弢,大破之,屯兵于城西。”《元和郡县志》云:“在长沙县西南五里,晋杜弢据湘州,陶侃讨之,因置此城。”东晋时,陶侃在长沙地区击败流民叛军杜弢,屯兵于长沙西。后在长沙西南筑陶关,以保障长沙的社会安全与稳定。

陶侃为东晋名将,多次驻守长沙。驻守长沙期间,多次造福于长沙百姓。至今,长沙仍流传有许多关于陶侃的故事与传说。长沙的一些地名,也与陶侃有关。

〈2〉政治类

长沙湖湘地区最大的政治中心,政治地位十分重要。而长沙周边出现数座政治性的城市,与长沙形成了一定政治互补的关系,促进了长沙地区社会的发展。

三国时期,吴国在湘江之西设立湘西县。在政治、军事上与长沙形成了互补。

五代马楚国在潭州东设立龙喜县,沿用十数年,为宋代常丰县的前身。今龙喜县遗迹尚存。

①吴湘西城

《水经注》云:“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故城无名,盖吴湘西城也。”影宋本《寰宇记》云:“废湘西县城在州西。”

今长沙岳麓区黄鹤村有地名土城头,或橘州子戍,一如前文所述。抑或为吴湘西城,因其出土遗物与其位置,均可以算作与吴湘西城相合。两城或实为一处,前后相承,不同时期名称与功能不一而已。现在黄鹤村立有一碑,上面介绍了吴湘西县的基本情况。

《水经注》又云:“湘西县初治麓山,兵争据险。故临湘、湘西治城相距不远。何承天徙衡阳郡治。故临湘、湘西治城相距不远。何承天徙衡阳郡治湘西,则先与湘东对治。而长沙郡为湘州治,又重于湘东,故移而之下以辅州。若今武昌汉阳二府对治也。齐世,湘南县废,并入湘西、湘乡、新康、衡山诸县。至是湘西又徙治于晚州所谓今县南百六十里者。”

②龙喜县

《新五代史·职方考》云:“潭州龙喜县,汉乾佑三年,马希范置。”《旧五代史·汉纪》云:“乾佑二年七月辛亥湖奏析长沙县东界为龙喜县,从之。”龙喜县为五代马楚国所置,没有问题,但经考证,非马希范所置。《新五代史·楚世家》云:“马希范于晋开运四年薨,至汉乾佑三年薨,已四年矣。”《职方考》云:“希范于是年置龙喜县,误也。龙喜当是希广所置。”考证后可以确定,龙喜县为马希广所置。

《湘城访古录》云:“《方舆纪要》以常丰即龙喜故城,宋建隆四年所改。开宝六年,省入长沙。或曰,县本置于郭内。”今天已经可以确认,《方舆纪要》的说法是错误的。常丰县应当在今长沙东岸乡。《湖南省志》云:“旧五代史云:其地应去常丰不远。”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考古队对东岸乡一处古城墙遗址进行考古,近年也有文史专家对遗址进行探究,基本可以确定此遗址即常丰县城墙。

新《湖南省志》云:“府城东四十里鹿子岭有古城址,中有城隍坪、城隍庙诸遗迹。又距鹿子岭二十里为榔梨市。相传有故城址,亦在府城东。疑即汉龙喜、宋常丰二县故城。”今长沙鹿芝岭留有龙喜县故址,还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可见此地六七千年前已有人类定居,并进行了生产活动。遗址附近还有一座龙喜文化博物馆,记录着龙喜的前世今生。

〈3〉经济类

长沙周边经济性的城市不多,但不可缺少。它们为长沙城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

常丰场是当时长沙(时称潭州)的粮仓,起到了经济作用。宋乾德时升场为县,起到了政治作用。

①常丰

《一统志》云:“在长沙县东。”《元丰九域志》云:“乾德三年,升常丰场为县,开宝中省入长沙县。”

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沙有一组考古人员在东岸乡进行考古,发现了一处夯土城墙,长约200米。根据当时的考古报告,古城占地32500平方米,呈方形,坐北朝南,有内外两城之分。当时即判断是常丰故城。近年有文史专家在此进行勘查,基本确定此地即宋常丰故址。

三、结语

古代长沙周围,城市众多,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促进了长沙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惜哉故城大都不存,而侥幸存者,也大都湮没市井,无人问津。作为一种文化,如果真的消失了,应该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吧。希望有关部门尽早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去保护留存下来的遗址。

参考文献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著

《同治长沙县志》 清 刘采邦 张延珂 等合著

《湘城访古录》 清 陈运溶 著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长沙周边,那些消失的古城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zhenqing/20210424/90871.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