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校园频道

流行于学生间的“社恐风”

时间:2021-11-09 18:11:09 来源:临沂大学 作者:於雪茹 赵雪琳 刘泽雪

点击:1504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211109/105694.html

流行于学生间的“社恐风”

“社恐”全名叫“社交恐惧症”,原本是医学名词,指的是患者过分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者在公共场合进行社交活动,如将患者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会产生焦虑或惊恐发作。医学意义上的社恐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社恐,已然演变成一种网络流行语,用来表达人们对社交的抵触情绪。“社恐”一词,近年来愈发流行,尤其是在学生群体间。比如每到开学季,“社恐”便成为学生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其热度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上,在微博#当社恐开学后#的词条登上热搜,阅读量达1000万以上;在某短视频平台以“开学社恐”为主题的创作单条视频播放量可达20万+;部分主流媒体也通过微信公众号,连线专家直播等方式参与讨论,探讨如何减轻学生的社恐心理。

恐惧什么

“社恐”能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热议,还有不少学生自动贴上“社恐”标签,是单纯的跟风还是确有其事呢?自称“社恐”的同学到底恐惧什么,我们的采访对象李明明这样告诉我们。李明明是一名大一新生,她感觉现在学生普遍都挺社恐,自己也是一名轻微社恐者,这种社恐体验在开学那段时间尤其明显。“和新同学新室友交朋友,不知道怎么开口,不知道该说什么;害怕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做自我介绍;不喜欢参加社团集体活动,感觉自己一时半会很难融入。”

李明明所说的场景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几乎每个同学都要面对这些情况,适应新环境,和新同学相处,那么为什么这些会让学生感到恐惧呢?李明明说“因为我性格很宅,很少跟陌生人接触。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中独处,很少出去玩适应陌生环境,因此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和周围的人社交变多了我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其实像李明明这种喜欢宅在家里的学生有很多,因为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学生们在家可以上网刷手机来消遣娱乐,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刺激人的头脑,给予人兴奋感,久而久之,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虚拟世界带来的快感,反而对外部世界丧失了兴趣。脱离现实世界久了,学生们也越来越不会与他人社交了。就像李明明所说的那样“感觉出去玩也没什么意思了。”

网络社交

既然现实生活的社交很少,那李明明的社交方式主要是什么呢?“我平时都是网络社交,和新同学交流,同样的话题,在现实中我就觉得不好意思开口,但在网上隔着屏幕不用见面我就觉得很放松”。即使是和亲密无间的朋友,李明明选择更多的也是通过网络聊天,“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少聚在一起,有时候因为课多,有时候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比如有的人在自习室,有的人去图书馆,有的人待在宿舍,有的人去餐厅吃饭……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在QQ ,微信上群聊,因为效率高,你在说啥大家都能看见,也都能参与,不想参与的也可以不参与。”

李明明认为,年轻人青睐网络社交的原因,可能是感觉网络社交的效率更高。在网络社交环境中,年轻人更加掌握选择主动权,想聊什么,在什么时间聊,跟谁聊不跟谁聊都可以自由选择。

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网络社交,并且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网络社交模式。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互相点赞评论,拉几个好朋友组建一个群聊,在群里聊八卦,分享生活,发表情包…这些新兴的网络社交方式成为年轻人生活的常态。但李明明承认,即使是在网络空间里,她也很少跟陌生人交流,“除了和闺蜜室友这种平时走得近的同学聊天多一点,跟其他不熟或者半生不熟的人也没什么好说的,除非找他有事。”事实上网络社交并没有扩大李明明的社交圈子,“微信上加了几百个同学,但经常聊天的,也就那么几个。”李明明感慨道。

无效社交

除了像李明明这样因为过度依赖网络社交从而变得社恐的学生,还有一种特殊的社恐学生,他们对社交并非持有恐惧情绪,而是厌烦情绪。

“我觉得社交又累又烦”孙悦说。孙悦是一名在读大学生,提起社恐,她这么跟我们描述,“我感到社恐的时候一般是被迫社交的时候。”什么是被迫社交呢?孙悦说“就是和一些没必要社交的人社交,比如过年亲戚来我家串门,有的根本不熟连叫什么都不知道,爸妈非得让我热情的招呼他们,搞得我非常尴尬;还有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聚会,去了之后发现除了我之外还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她的好朋友,这个时候你就得跟他们假笑寒暄,搞得自己很累。”

孙悦对人与人之间的无效社交很不理解,她觉得“有的人根本没必要和他们来往,比如说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可能见过一面之后再也不会见面了,为什么浪费时间跟他们虚伪客套?还有朋友的朋友,除了我们有共同认识的同学外,还有什么联系吗?我觉得像这种社交都是无效社交,既浪费时间还没有什么用,还勉强自己让自己不开心。”孙悦觉得,生活中有很多社交都是无效社交,比如招待平时不经常来往的亲戚,和朋友的朋友不熟还得赔笑脸,社团团建聚餐平时都没说过几句话还要坐在一起假装感情好....和这些社交没有任何用处还折磨自己;相反,有效社交可以是和好朋友一起逛街吃饭聊天,既有利于增进友情还能收获快乐。

孙悦同学对社恐的看法,偏向于无效社交论的观点。无效社交是指那种无法给人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比如现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喜欢广交朋友,积累人脉,平时大家玩的不错一起聚会喝酒,但当自己需要帮忙的时候,真正靠得住的朋友却没有多少。无效社交论认为,社交就像是一种投资,需要考虑成本价值。在这个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社交不在多而在精,人们不愿意在无效的社交上,浪费自己的时间。

低自尊心理

除了以上原因,学生的心理因素对社恐也有很大的影响。

小颖是某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平日里的她打扮得低调规矩,头发总是绑成一个简单地马尾,脸上带着一副圆圆的框架眼镜,不会化妆也不追求时尚精致,这样的她似乎在人群中并不会太显眼。在朋友的眼中的小颖是个活泼有趣的女孩,爱开玩笑,爱插科打诨,和大家相处融洽,性格很好。但小颖自己内心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自己的真实性格是“有一点社恐”。“其实我没有朋友想象中那么开朗外向。”谈到小颖为什么觉得自己社恐时,她向我们介绍“我会跟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同学之间表现得非常自然,或者在网络上我也是个很会聊天的人,但到了公众场合面对那种很陌生的环境,我就会感到很社恐”,“社恐是一种什么心情呢?就是你走到满是人群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很紧张,觉得别人会注意到你的举止表现;在学校里如果老师让你在全班同学面前自我介绍,会觉得无比尴尬;还有我很少主动去交朋友,如果那个人看上去有点严肃或者穿着打扮很潮流,我就更不敢去跟他交朋友了。”

小颖的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低自尊”。根据网上心理咨询师的观点,“低自尊表现为自我否定,人际关系敏感,习惯性讨好,下意识攀比,患得患失,在意别人的评价….低自尊的人努力从别人的肯定和外在的成就中获得价值感,缺乏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因此,低自尊的人在社交上的表现就呈现像小颖所说的这种:不敢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因为自我否定,下意识觉得自己可能会在众人面前犯错出丑;不敢主动交朋友,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别人会讨厌自己…

这种低自尊的心态和个人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朋友等等这些形形色色人的参与,都会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小颖向我们谈及她的经历,说“我初中的时候经历过校园欺凌,虽然没有新闻上那个过分,但是也实实在在的被孤立和恐吓过,曾经我真心把她们当好朋友的女生,反过来孤立我,我本来很开朗爱交朋友的性格,从那开始慢慢变得有些自卑。”还有一些是家庭影响,网友青青分享说“我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打击式教育下,父母对我的期待很高,总觉得我做的不够好。比如我考试成绩取得进步了,他们会打击我说不要沾沾自喜,你又不是你们班里的第一名;比如他们总爱拿“别人家的孩子”和我比较,就这样我在他们这种高压教育下性格也慢慢变得很不自信。”

低自尊的心态都有类似来自身边人给予的创伤经历。这种被不断打压,贬低自尊心的创伤经历在后来的成长中一直影响着着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行为,社恐即是低自尊心态在社交行为上的体现。

低自尊心理对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体现在社恐上,据心理老师说“有低自尊心理的孩子一般特别会察言观色,特别会在一般关系中努力表现自己,千方百计证明自己。他们对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负面的评价可能会让他们心情低落好几天。”像好多网友在网上分享说“我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貌,每次经过有镜子的地方都会忍不住偷偷打量自己”,“我不会拒绝别人,即使他们让我帮忙做一些我不愿意的事情”,“我很害怕做错事情,即使犯了一点小错我都会在脑海中反反复复后悔,埋怨自己。”如此种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后面,可能是受到了低自尊心理的支配。

心理老师认为,这种由于长期以来的成长经历而造成的低自尊心理是可以慢慢改变的,需要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心理老师或者父母进行沟通。

流行于学生间的“社恐风”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困扰,技术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心理特征等等因素左右着他们的选择。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李明明告诉我们,面对这些,她更愿意以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无论如何,要想收获友谊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用真诚礼貌的态度对待朋友就好啦。”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211109/105694.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