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校园频道

立牢使命,明晰方向

时间:2022-03-06 15:44:33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胡鑫

点击:37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220306/108180.html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后,我收获良多,心中的使命感更加强烈,方向感更加明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大会上,谈到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反观当下,当代浮躁的学风,鲜少有人愿意穷尽一生深入研究某项内容,建设发展某项事业,一年之内换了上十上百份工作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往往刚刚摸到了某一行业的门槛,仅仅学到了一点皮毛,就选择了放弃。而马克思自青年决心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决心投身为人类服务的事业,直到晚年都从未放弃过考量与思索有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他的一生都为此奉献。《共产党宣言》问世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他没有选择拘束于当下的成就,而是继续以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而是继续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研究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而是继续为了寻求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开辟道路。这值得每一个当代大学生深思,我们应当在贯彻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同时,学习马克思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投入自己认定的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事业,而非蜻蜓点水般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还谈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离不开马克思及恩格斯两位思想家,革命家对于万千人民群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劳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因此,马克思立志让全人类解放,他与恩格斯渴望改变人民的历史命运,期盼人民大众拥抱幸福,摆脱阶级压迫与束缚。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离不开巴黎公社人民血泪交织的斗争,离不开数不尽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人运动。它的丰富与发展离不开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以中国为例,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同外来侵略者,反动阶级斗争的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宝贵理论成果,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民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追求富足生活的时期,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注入了时代色彩的又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这一引领中国人民继续走向胜利的旗帜;在中国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的时期,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指引中华民族迈入新时代的纲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其跨时代意义的同时,推动中国向前发展,使其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了“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的人民群众在数千年的历史里,始终发挥着自己的强大力量,历代封建王朝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重大事件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斗争与努力。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且始终坚持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为群众共享。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积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喜爱,这是每一个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应该牢记于心的。唯有为人民群众干实事,改善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才能充分发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赢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将积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无数青年皆如此,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计日而待也。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220306/108180.html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鑫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