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因“境”制宜,守望童心——安徽师大文学院赴云南爱心支教团队开展趣味教学

时间:2017-07-05 00:32:16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文/吴佳文 • 图/唐焱

点击:888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fuwu/20170705/7019.html

孩子们在认真地听课。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对于哀牢山深处垭口完小的孩子们来说,山的那边,依然是没有尽头的深山。远山深处的梦想,被层层大山所阻隔;一片纯真童心,在山雨的洗涤下,却显得分外清澈。

5.孩子们在上《国学经典》早读课.jpg

充分调研,教育现状显无奈

早在到达垭口完小之前,团队便对当地的教育现状展开了全方位的调研。“当地的校点设置是否合理”“垭口完小的教学设施怎么样”“音体美课程开设情况如何”“英语教学为何举步维艰”等问题都是志愿者们的关注焦点。据校长所说,垭口完小是景东县教学设施最好的一所小学:设备齐全的微机房、装修精美的梦想教室、资源丰富的图书阅览室。然而在这些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无奈。

“近几年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小学里课程依然单调的事实,音体美老师的缺少,英语课程甚至仍处于空白状态。校点多,教师的编制少,所以只能满足基础课教师的编制,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也让相当一部分老师望而却步。”校长对志愿者们说出这些时,尴尬地笑了笑。大山深处孩子们对这些课程的渴望与当地实际情况所带来的无奈,让志愿者们愈来愈意识到所肩负的重任。

1.孩子在认真地听课.jpg

寓教于乐,趣味英语启蒙学

“你们喜欢英语吗?”

“喜欢!但是我们没有这种课……”

孩子们的渴望让志愿者更加坚定了开设英语课的决心。志愿者们因“境”制宜,根据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在四五年级开设英语启蒙课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寂静的哀牢山深处,空旷的垭口完小里,渐渐传来了“ABC”的琅琅声。四年级的李金翠同学,活泼的性格与明媚的笑容让人心生温暖,志愿者给这位孩子取的英文名是Vivian,寓意为有活力的,开朗的;清澈明亮的瞳孔,弯弯的柳叶眉,长长的睫毛底下一双灵动纯真的大眼,志愿者给这位女孩张维佳的英文名是Diana,意为月光女神。

制作卡片,取英文名;趣味游戏,寓教于乐;独辟蹊径的教学方法,展现出新颖有趣的英文单词。这一堂趣味英语课,孩子们乐在其中。

3.英语启蒙教学,志愿者们在给孩子们分发印有英文名字的卡片.jpg

用心点染,课外素拓欢乐多

“你们知道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北京天安门。”

“那你们想去北京看天安门吗?”“想!”

嘹亮稚嫩的童音从白云半隐着的垭口小学二年级教室内传出。开设绘画课,以画笔为载体,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有形的翅膀。在垭口完小的两间梦想教室,不大的场地站满了三到五年级的50余名学生。在这里,志愿者们轮流为孩子们教授“我的祖国”音乐课和“舞动中国”舞蹈课。稚嫩的嗓音、欢脱的步伐、开心的笑声,在欢快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放松身心,律动起来。

“接你回家有这种高兴,今天去学校跟大学生玩一天回来是高兴伤(极)了。”家访的时候,彝族学生云周杰的妈妈主动加了志愿者的微信,并在朋友圈里发出孩子跳舞的视频。开设艺体美课程,能给孩子们送去欢乐,这便是志愿者们的初心所在。

不忘传统,《经典导读》润心灵

当传统文化与支教课程相结合,当国学经典碰上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听,清晨的校园里传来了阵阵朗读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志愿者们在用自己编写的《经典导读》教材给孩子们上传统文化课。教材分为经典导读和和诗词漫步两部分,按年级划分难易程度,供垭口完小的孩子们长期循环利用。

成立学生自治会,挑选小组长;定期背诵,老师抽查。志愿者们另辟蹊径,巧寻良方,用身体力行,来培养山区孩子国学文化素养。正如《经典导读》序言中所说:“读书养志、养气、养生,愿孩子们一生与好书相伴,用传统经典的养分滋润心灵,待回首,沧海依旧…”

4.志愿者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jpg

“支教的目的不仅是教授知识,更是给孩子们送去欢乐和希望,坚定他们走出大山的决心。”永葆童心、奉献爱心、不忘初心,志愿者们携爱上路,用趣味教学守望童心,用坚守点亮大山深处不灭的希望!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fuwu/20170705/7019.html

安徽师范大学魏鑫鑫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