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平陆桑麻郁如云,绿水塘中戏游鱼

时间:2018-07-12 18:50:02 来源:湖州师范学院 作者:孙毓

点击:459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80712/28659.html

烈日挂当空,徒步跋涉中。路从花旁出,蝉鸣柳轻抚。天蓝云白映,茫茫曲径迷。渐疑天绝路,忽而已射中。前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曼妙神话,后有桑绕七里、碧水浅塘的绿色农业。2018年6月中旬,“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这套传承千年的古老生态农业模式再次步入人们的视野,而古老的射中村也以此从丰厚的历史文化中走来再度闻名于世。

桑基鱼塘溯源可上至春秋战国时期,明清年间,随着蚕桑产业的迅速发展,其生态养殖模式基本成型。据明代归安县沈氏所著《沈氏农书》记载:“池畜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鱼,岁终可以易米,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在这一传统却不失合理的农业运营架构下,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罕见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上世纪九十年代,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的射中村养鱼育桑,一脉相承,倚连成片,成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所承认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作为江南水乡典型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桑梓鱼跃处,捧卷看青山”实践团一行人来到这个亚太地区养鱼培训中心菱湖桑基鱼塘教育基地,在“处处停蚕箔”的陈列摆放间轻启先民智慧,在“家家下渔签”的人文之姿中领略水乡美景。分队一路经过唐代的永兴桥、宋代的宝溪桥以及明代的长寿桥,随后来到射中村的桑基鱼塘。只是初见一望,恍如再见的亲切和谐。桑地上,稀疏老农在其间清草;塘滩上,养殖户向水中鱼儿播撒喂食,碧波荡漾的水面涟漪层层;不远的田间,三两人挑着担担蚕粪,掷于苗下。“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淳朴生产工艺已不再是文字的生硬教条,此刻就生动演绎在众人眼前。无知时的神秘好奇,在一幕日常的生产作业中变得清晰,并非高深的科学技术,也仅是一种合理的循环利用依旧经历着岁月历史的打磨,造福着我们。

千年的智慧,至今体现着它的合理性——植桑养蚕、蓄鱼种稻的相辅相成。先民崇尚自然的天道思想实践于农耕,正暗合了时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桑基鱼塘农业生产模式的继承发展是对自古太湖沿岸水乡泽国、膏腴之地的尊崇与延续,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探寻问道。重提“桑基鱼塘”,初衷不单纯局限复兴和回顾历史文明、传统文化,更是对其蕴含的生态理念进行深度思考和创新改造。在如今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生产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和谐权衡,桑基鱼塘既指明了方向又给予了扎实的经验支撑,可以看到横塘阡陌的智慧在世代村民的传承中正在日益专业与成熟,小小基塘必将助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社会增添人文气息,为人文社会实现经济效益。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80712/28659.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