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雪国》:唯美与虚无

时间:2018-07-09 11:31:58 来源:文学爱好者 作者:文/赵一萱 • 图/网络

点击:1532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80709/27367.html

《雪国》:唯美与虚无

第一次读雪国是在高三的寒假,在那个短暂的假期里并没有下雪,却因了这本书,每每翻开便似乎有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天而降,书中时时渲染着清丽阴柔的氛围,夹杂着虚无的意向,有种说不出的凄美。之前对日本文化的接触也只是停留在诸如宫崎骏,北野武等人的影视作品里,粗浅得从中感到一种宁静,安和还带着暖暖的小情调。用一种当前流行的说法,叫“治愈系”。而读雪国,依然能感受到那股宁静的力量,但却令人“致郁”。像在强大的气压之下,一切都在蒙蒙的雾气中,似真似幻,莫辨真假。timg3.jpg

小说的开头便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叶子的出场“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这般描绘,唯美非凡。从中也可看出川端康成唯美主义的写作风格。《雪国》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书中大量描绘了雪,镜,银河,月色等自然意境,这种描绘不是客观的,而是夹着主观色彩靠情绪,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包含着无常的哀愁和无常的美感。

在作品中时常流落出虚无感,岛村是个虚无主义者,他没有正当的职业,靠祖辈留下的财产过着悠闲慵懒的日子,精神极度空虚,没什么追求和人生目标。他带着这股虚无的心态去看着世界,驹子的日记和练习三弦琴在他看来是无为的,爬山对于终日无所事事的他来说,在疏懒无为中,偏要千辛万苦去登山,岂不是纯属徒劳么,对于驹子而言,给即将去世的行男治病,爱上岛国都是毫无意义的,驹子所做的一切,在她自己来说,只是想有尊严有所追求的活下去。她始终在与自己周围的环境抗争着,可最终她的抗争只是成为了一种虚无的东西而存在,她的抗争是实实在在的,可最终的结果却是虚无的。在这实与虚的矛盾中,驹子的人生化为了一种真真正正的徒劳的悲哀。timg8.jpg

究竟何谓徒劳,我们所拼命争取的一切,在很多时候是徒劳的,无用的,就算争取到了,在人生的终点也是虚无的,这样看来,如果把一切事物的时间轴拉长到生命的终点,所有的存在都是徒劳的,就像老人与海里,海明威描写的老巴渔夫在几天几夜的奋斗下,得到了一尾鱼骨,他的抗争是徒劳的。面对徒劳,老子干脆提出“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为。这样难免陷入人生无意义的苦闷,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不乏其说,消极和乐观并存着,但不管怎样,不管是否是徒劳的,在我看来,这都是对结果的评判,如果我们转换视角,把目光放在过程上,对过程的评价便往往少了些世俗的评判,真正从中获得的价值只有当事人可以体会和论断。

除此以外,作品中还多次提到了死亡,在叶子不是生就是死,不是死就是生的那一瞬间,岛村的目光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自由穿梭其间,顿悟了生死这一人类永恒的思考。他悟到人本来无所谓生和死,死并不是生的终结。结合川端康城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认为汲取宗教的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继承的传统。对生死的认识也是小说的一大哲思,按照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来看,生死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两个点,无生就无死,无死就无生,死才可以再生。这般豁达怕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以至于老庄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遭到惠子责备和世人的不理解。川端康成曾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

一部雪国,演绎了唯美与虚无,三个人物,体现了现实世界的某种无奈。掩卷而思,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雪国的寂静空灵,留下的是关于虚无,关于生死的哲思。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雪国》:唯美与虚无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180709/27367.html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赵一萱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