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庐隐与凯特·肖邦创作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3-09 11:03:17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5班 作者:唐绫

点击:52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309/108245.html

凯特·肖邦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而庐隐亦被列为18位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她们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在她们各自的创作中都关注了妇女解放这一时代问题,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以此来关注女性命运,探讨各种妇女问题。所以尽管因经历、社会环境等不同有很多差异,但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视角出发,她们在对待女性问题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她们的作品《一小时的故事》与《海滨故人》就可以探究出她们的相似性。

一、庐隐与《海滨故人》

上世纪20年代初期, 是我国历史上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特殊时期,因而出现了很多如梁启超的《倡设女子学堂启》等鼓励女性独立的作品,女权运动逐渐蓬勃发展了起来。庐隐的《海滨故人》也是该时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她以一个觉醒了的中国现代知识女性敏感而细腻的独特审美视角,首次描写了五位女大学生的生活,着重书写了男性闯入五位新女性的情感世界,反映了新女性对于“恋爱自由”的追求和对“包办婚姻”的反抗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生的困惑,以及她们对于当时社会,也就是男权世界的失望,进而表现了新女性欲求自立而难以自立、欲求平等却不能平等的痛苦心声。

从某种意义上讲, 既是五位新女性的悲剧, 也是时代女性的悲剧,更是庐隐自己的悲剧。在《海滨故人》众多的新女性人物形象里,主人公露莎最能体现庐隐的对女性主义的思想。她以自己为原型,将自己的经历、性格以及思想情感附加在露莎身上,用这样一个矛盾的形象体现自己对女性问题及对社会的彷徨和迷茫。

庐隐主要以自身经历为背景,从露莎为主的女性意识觉醒、“我”要话语权到出路破灭三个层次展开小说情节。庐隐并非是一个传统女性,她丰富且独特的人生经历,加之当时处于思想大解放的“五四”时期,各种因素作用下她觉醒并认识到了男权社会提倡的“男尊女卑”对女性极大的不公平,大胆提出“女人也是人”的观点,最基本的不应该被剥夺任何合法的权利。所以在《海滨故人》里这几个女性可以出外求学、还谈到今后服务社会的理想,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经济权”。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该有的物质公平应该得到,思想上的公平一样不能少。女性意识的觉醒下,庐隐认为社会不应该由男人主导,第二步便是拥有男女平等的话语权。露莎的爱情主张、人生理想等等方面都表现了女性的勇敢与睿智,足以成为不依附于男人、独当一面的完整的人。幻想是不切实际的,这些觉醒后的女性需要寻找一条适合新女性走的路。但社会制度、婚姻家庭是她们出路上的绊脚石。如至小说的结尾处,露沙不知所终,露沙与梓青的爱情也没有结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极少数女性的觉醒是不会有出路的。强烈的主观化描写表现出庐隐的苦闷与无奈,呼吁广大女性意识觉醒的迫切心情。

二、凯特·肖邦与《一小时的故事》

19世纪末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女权运动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文学作品最突出的表现即女性形象的改变,其中凯特·肖邦的作品常常揭示当时美国女性对平等独立自由的迫切渴望。她的著名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阐述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 是她一系列描写女性觉醒与反叛作品的序曲。

该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有心脏病。在得知丈夫在事故中丧生的消息后,她便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自由”了的感觉,马拉德夫人憧憬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她十分欣喜激动。而当马拉德先生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中,马拉德夫人却因心脏病突然发作, 离开人世。首先,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故事情节与凯特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她同样以自己为背景原型。虽然这篇小说篇幅十分短小,但情节安排依旧十分跌宕起伏,矛盾冲突、高潮一个不落,从“因自由而高兴”但“自由毁灭而死亡”,自然而然的表现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但冲破藩篱的困难与出路破灭的无可奈何,体现了凯特为代表的新时代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觉醒、社会觉醒的强烈渴望。

这部在世界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的推动下而产生的作品, 深刻地揭示了美国19世纪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女性追求自由, 为自由而抗争的严肃主题。

三、相似之处比较

这两位女性作家虽处于不同的时代、地域,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就创作背景、创作心理及女性主义思想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上述两部作品为例,她们的相似之处有为以下几点。

1. 身世经历与创作道路的相似性

凯特·肖邦与庐隐的身世相似,人生经历都丰富且独特,且二者对她们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凯特与庐隐均幼年丧父,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且受过正规教育,感情经历也有相同之处。庐隐六岁丧父,生于官宦之家,读书期间对小说产生浓厚的兴趣,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小时候的庐隐被家人视为灾星,成长过程中又经历了母亲、丈夫和朋友的过世,还有一波三折的爱情,遇到了有妇之夫郭孟良。凯特·肖邦五岁丧父,生于富商名门之族,勤于阅读童话、小说等,毕业于圣心学院。她同样经历了曾祖母、母亲和兄弟等的离世,在丈夫去世后留下巨额债务的情况下独自抚养了六个孩子,与有妻子的农人发生关系等等。这些经历使得她们对于现实中女性的不易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生活态度也较为悲观。可以说,两人都是在男权社会中饱尝艰辛却仍呼吁自由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家。

而更为相似的是她们的创作动机、创作心理以及创作目的。庐隐在婚后发觉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因而开始笔耕不辍,以此抒发心中的苦闷;凯特·肖邦在丈夫去世后一度精神崩溃,后来开始用写作来恢复内心的平和。她们都是在现实的压迫之下,不得不拿起笔,用文字安抚自己的内心,同时对社会发出反抗。在她们的作品中,有一点十分明显,就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是以她们自己为原型,将自己的身世经历安排在人物身上,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人物身上,不论是《海滨故人》中的露莎,还是《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而她们的作品对时代产生的意义也是巨大的,她们超越时代、冲破藩篱,企图在男权时代唤醒社会、女性的觉醒,追求公平与自由。通过比较,这两部女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支持女性冲破男权社会对女性话语权的控制,或摆脱婚姻和家庭的羁绊以获得自由,这意味着她们的创作目的,也就是女性主义觉醒的出发点是相似的。

2. 社会环境对作品影响的相似性

庐隐和凯特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国家,但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却是相似的,都处于思想文化大交融、女性主义意识不断觉醒的状态。“‘五四’那个颠覆封建礼教秩序的时代,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的诞生期,婚姻自主意识的觉醒是女性觉醒的主要标志。”所以在这样的影响下,《海滨故人》写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以此来冲破封建思想,唤醒女性意识。19世纪60年代, 南北战争结束以后, 美国人民期待可以有一种新的精神来鼓舞和激励他们。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同时女权运动蓬勃发展, 60年代中期的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是当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土壤。凯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一小时的故事》,极大地讽刺了男权社会,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尽管当时思想融合、女性觉醒,但仍旧是男人主导,男权为中心。虽然社会催生了这两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但先驱总是超越时代、不被理解的独行者,她们及其作品在当时屡受非议。在历经时间的荡涤之后,直至近代,她们的作品才迸发出光芒,为广大读者所接纳,深究其中蕴藏的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

3. 反传统的女性人物形象的相似性

《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与《海滨故人》中的露莎都是有别于同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是新时代的女性。露莎在旧伦理纲常束缚的环境中敢于和已有婚约的梓青交往;马拉德夫人在听闻了丈夫的死讯后,并没有像别的女性那样带着麻木接受的神情听这个消息,而是开始憧憬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尽管她们的结局都没有冲破世俗的桎梏,但是她们的观念和行为可以被视为最早的女性主体觉醒的标志。马拉德夫人在阁楼上拥有一席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自由之地,而露莎拥有精神世界的自由恋爱。这两部作品均成功地塑造了反传统的新女性形象。

庐隐与凯特·肖邦两位时代的先驱者,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创作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塑造新时代女性人物书写自身经历,表达自身情感,在社会思想浪潮下引领女性意识觉醒,对旧社会、旧制度发出猛烈的谴责与抨击,对自由平等展现出强烈的渴望。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309/108245.html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5班唐绫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