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真”通达

时间:2022-09-30 21:24:47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作者:蔡婉佳

点击:389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930/125462.html

“真”通达

《世说新语·任诞》中记录了一个故事,戴建业教授称其为《智且达》,并将这篇小说总结为一次“美丽”的误读,一次“温暖”的移情。初读时略有不解,后渐发觉确实如此。

《智且达》中讲述的是晋成帝时期,一位无名小卒阴差阳错之下成功救助当朝重臣庾亮之弟庾冰的故事。当叛军来袭,众人纷纷忙着逃难时,庾冰孤身一人,唯有眼前这一小卒成为他出逃的倚仗时,可以说庾冰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付给了这个也许目不识丁的小卒。而在重兵追捕、命悬一线之际,小卒的行为却近乎荒诞,他将庾冰一人丢在小船上,仅仅用一张席子遮住他,接着自己跑到小洲上买东西,喝酒喝到酩酊大醉才回来。最要命的是当叛军离庾冰仅有几步之隔时,小卒直接暴露庾冰的位置。他挥舞着船桨指着小船说:“何处觅庾吴郡,此中便是!”看看正常人庾冰的反应,自然是吓得“大慌怖”“然不敢动”。小卒的这一举动直接将故事推入高潮,庾冰的生死结局就在这顷刻间。然而故事一转,前来检查关卡的叛军士兵因为“见船小装狭”认为装不下庾冰一个大人,而觉得是小卒喝醉了在胡说八道,谁都没有对此产生怀疑。电视剧中表现谨慎和疯狂“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剧情也并没有出现,庾冰就此逃过一劫。

逃难中的相救算不上新奇,也并不是这个故事因此得以被记录的原因。它的出人意料之处在于救下权贵后,面对庾冰提出向他进行报答的回应。小卒的回答一共三句,简短却有效。一是说自己出身卑微,二是“不愿名器”,而愿“酒足余年”。三是说其他再没什么需要的。他没有想过做官扬名,只愿余生能够痛痛快快地喝酒。这个回答在意料之外的同时,却也在情理之中。首先,通过他回话时的自述“出自厮下”,这个小卒极有可能是学问不通的。其次,小卒也是真爱酒,毕竟大难临头了还要前去买酒一饱口腹之欲。不正确的人在不合适的位置上是最大的负累,无论是对己还是对他人而言。可以说这个小卒对于自我的判断是正确清晰的,但也许他也只是陈述了一个对他而言真真切切的事实。所以说有时候能够只是做自己就已经很好了。也许是他愿望中的这份纯粹和真情打动了庾冰,对于庾冰而言这也并不是什么难办到的事情,于是在此之外,他还为小卒添置了远超出平民小卒的一系列用度,大宅、美酒、奴婢……小卒得以美满地了此一生。

其实不难发现,就在这短短几句描写中隐藏着许多值得推敲之处。且不论庾冰是重臣之弟,庾冰自己作为官吏竟然到最后无人保护,只得依靠家中小卒仓皇出逃。而作为庾冰府中的一无名小卒,危难时刻尽心救主在当时来说应是本分,但是从他那一系列的行为来看这场改变人生的救助好像并不是他的计划之内。十万火急下的买酒饮酒颇有“最后的晚餐”意味,也是有“酒足余生”之愿的伏笔。可以说小卒似乎也并没有想到会有后来的报恩环节。他的胡言乱语其实很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而说小卒“有智”是不太恰当的。庾冰后来对这种差点将他性命葬送的行为没有后怕,也并未追究反而重赏,对旁观者来说也有些意外。从庾冰的角度,他愿意将性命托付给并非谋士也并非武将之人也令人佩服他的勇气。但根据“吏民皆去”的背景,庾冰此举也有不得不为之嫌。此外,在捉拿庾冰必有重赏的前提下,叛军士兵却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与之擦肩而过。事情的进展与收尾充满着巧合和歪打正着。

故事的结尾“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当时的人认为这个小卒不仅很有智慧,而且也通达人生的真谛。我比较认同戴教授大可商榷的观点。正如他所言,如果说“此卒有智”是魏晋士人对郡卒的误解,那么“且亦达生”则纯属移情。小卒身上是存在局限的。小卒不想做官,只想痛快喝酒,可见他把饮酒当做人生最大的乐事,是他的理想生活。作为一个任人劳役了半生的小卒,这就是他能想到的最大的幸福。其实他不是没有选择,他的悲哀之处是他想不到更好的选择。如戴教授所言:“他只是一个酒徒,他“不愿名器”,是他没有尝过“权力的滋味”,他哪里知道有了“名器”还愁没有美酒?”“酒足余生”不是他的境界之思。时人的主体,大多是魏晋的名士公卿,对他们来说高官厚禄唾手可得,或者说已经得到。所以他们想摆脱高官厚禄之累,体验酒足余生的洒脱来达到“无官一身轻”的状态。就像嵇康,才华横溢,但只愿在云台山上清谈,就算友人纷纷离去做官,他仍不为所动,就算云台山上竹林间,“竹林七贤”只剩他一人。好友山涛劝他做官,他便写下文采飞扬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之绝交。思想不一样,境界不一样。嵇康的这种举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种他实现真我的方式。而小卒“酒足余生”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向往乡野和身在农庐是不同的。认为小卒懂得人生通达的真谛也只是名士们在小卒举动中看到了与自己思想相吻合的部分而产生的“温暖”移情,但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追寻自己缺少的东西。

小卒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欲望而被名士公卿移情为通达,但他们的赞美和肯定也是真切的,是他们思想中一部分真实的缩影,其实能够遵循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未必不是一种通达。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真”通达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930/125462.html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蔡婉佳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上一篇:为君倾耳听

下一篇:我们与政治的距离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