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90后“失去危机”,群体焦虑下的代谢反应

时间:2018-10-31 22:41:17 来源:山东大学陈贝迪 作者:文/陈贝迪 • 图/网络

点击:1026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yuanchuang/20181031/52626.html

90后“失去危机”,群体焦虑下的代谢反应

29日,央视综艺名嘴李咏病逝,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病逝……短短54天内,常宝华、盛中国、单田芳等14位名家大师相继离世,90后们在微博、朋友圈悼念缅怀名家大师们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青春时代正在渐渐退场。“90后已经开始失去了,一个时代正在过去”一时风靡。

“失去感”,是个体焦虑的一种表征体现,但当个体的失去感经过传播活动被标记、放大、认同后,最终会引发群体性失去危机。被疯转的“失去”系话题,实则是群体焦虑下的代谢反应,也是90后面对角色转型普遍患上的“时代病”。

名人相继逝世引发失去感,继而点燃90后普遍的群体焦虑并非偶然。

其一,死亡本就是一个沉重、严肃的永恒话题,因死亡恐惧诱发的焦虑,是包括90后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的普遍终极焦虑。尤其是名家大师的死亡,经由“媒介事件”的放大及大众舆论场的加温作用(朋友圈哀悼、微博缅怀等),更使得死亡阴霾之下,群体式焦虑井喷。

其二,失去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无法消除不确定、无法掌控生活的恐惧感会引发群体焦虑。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总体平和,长期浸入这种虚拟情境之中,会部分消解对现实不确定性的判断、掌握与承受能力。李咏、金庸等大家的逝世消息来得如此“突然”,便会大大冲击了媒体麻醉下的“佛系”心理、“躺尸”心理,引发对未来、生活、生命健康、世事等不确定性恐惧的并发症。

其三,这种失去还来自于社会比较,90后与70后、80后、00后的比较,以及90后代际内部之间的比较无一不强烈地凸显着“失去”。在不同代际间进行对比,70后的社会角色已趋于稳定、定型,80后已基本适应其社会角色,00后正当青春年少、有极大的创造力与可塑性,而90后正处于社会转型与时代转换的夹缝中,面临着真正步入“成年”、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全新社会角色的转换,而在社会经济、人口等负担越渐加重的时代洪流中,90后“被裹挟”着前进,生活状况尚不稳定、生存压力普遍较大,当现状无法满足期待,又无力快速改变时,焦虑自然成为了群体的普遍心理状态。

在代际内部进行对比,正如作家卢思浩所叙述的90后的“失去”:“追过的球星退役了,看过的漫画完结了,喜欢的歌手隐退了,读过的作者去世了,崇拜的偶像消失了,童年的坐标没有了”。往昔和如今的强烈对比更为直观地展现了何为失去,相伴成长的名家大师们的逝去、童年的远去、青春的离去、时间的飞逝等,这一系列关乎“失去”的话题,均是群体焦虑的爆发点所在。

在普遍性的群体焦虑下,90后们正在经历“失去危机”,这是90后从“垮掉的一代”真正步入“成年”、继而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所必须经历的阵痛,是时代正常的代谢反应,无可厚非。

值得注意的是,失去并非总是负面的,在我们持续而漫长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失去无所不在,伴随着“失去”,我们“得到”的也许是自我思想和境界上的新生,也许是珍惜过去、把握现在的力量,也许是迎难而上、直面未来的勇气。

“失去”并不可怕,如何转失为得,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90后“失去危机”,群体焦虑下的代谢反应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yuanchuang/20181031/52626.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